大学生云报7月2日讯(通讯员 闫鹏程 杨朝阳)7月1日,武昌工学院“秭”在必行社会实践队来到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开启一场沉浸式文化寻根之旅。在屈原镇干部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踏着雨后湿润的青石板,追循着先驱足迹,探寻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密码。
一、千年明镜鉴初心
雨后的艾草缀满晶莹水珠,屈原村的绿意愈发鲜活。当地干部向团队成员讲述着“照面井”的传奇,相传此井是屈原为解乡亲饮水之困,梦中得土地公公指引,于铜镜遗失处掘地得泉。这口井更被赋予神性——奸佞照之现妖魔,正直者映出俊美容颜。实践团成员依次俯身照井,水面倒映的不仅是面容,更是一堂生动的道德课:屈原精神如这泓清泉,千年不涸,涤荡人心。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当地干部漫步山间。实践团队成员 周春华 供图
二、代代传承续薪火
在庄严肃穆的屈原庙,团队有幸拜会到屈原文化第三代传承人黄家兆先生。黄老抚着斑驳的诗碑,诉说着骚坛诗会的发展历程:“从屈原《离骚》到今日2000余名骚坛成员,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孤旅,而是全民共同的精神长征。”他展示的诗会手稿、民间唱本,让队员触摸到屈原文化如何浸润秭归血脉——从端午龙舟到田间诗会,屈原精神早已化作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闫鹏程采访黄家兆老先生。实践团队成员 尤文龙 供图
三、传统传承共交响
临别时,黄老向团队成员赠言道:“屈原文化让秭归人找到了文化自信,更找到了发展路径。你们实践团记录下的不仅是传说与仪式,更是秭归人民用现代方式激活传统文化的智慧,希望你们能将我们屈原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千年文脉正通过青年实践团的镜头,以青春视角讲述古老故事,让屈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团队成员闫鹏程说。
图为黄家兆老先生与实践团队成员的合影。实践团队成员 尤文龙 供图
“秭”在必行社会实践队的屈原镇之行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了 “千年文化,蝶变开新篇”的丰富内涵与实践价值。未来,武工学子将继续传承屈原文化,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朝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