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引彩线穿梭于绸缎之间,千年瓯绣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2025年6月28日至30日,温州商学院的"温商金花"暑期社会实践队进行观摩学习和体验位于鹿城区马鞍池东路的瓯绣工作室,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通过创新实践与文化传播双轮驱动,构建起传统刺绣艺术与当代中国青年对话的桥梁。这一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不仅让瓯绣这门始于唐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青年学生及更多人的视野,更开创了高校与非遗工坊协同育人的崭新模式。
经纬之间:触摸千年瓯绣的文化肌理
瓯绣,又称“温绣”,这门始于唐代的艺术,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唐代民间妇女绣房中的习作,到宋元时期在温州民间服饰上的广泛应用;从明清时期吸收众家之长走向成熟并开启专业商品生产,到民国时期远销欧洲和南洋与湘绣、苏绣齐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合作社形式传承技艺,直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绣的每一步发展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图为工作室瓯绣作品
"当指尖触碰到真丝绣线的瞬间,仿佛能感受到唐代绣娘穿针引线的温度。"团队成员在首次体验瓯绣基础针法时感慨道。工作室墙上悬挂的《事事如意》绣品,以其构图精练的牡丹纹样与绚丽渐变的色彩层次,向学生们直观展现着瓯绣"诗书画绣四美合一"的艺术特质。据工作室负责人介绍,瓯绣又称"画帘",兴于明清时期的温州民间,其独特之处在于将瓯越文化的细腻灵秀融入针法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实践中,学生们体验和学习了瓯绣从设计到成品的完整流程。选材准备课程里,非遗传承人展示了如何通过光泽度与经纬密度筛选优质绸缎,"就像选琴要听音色,选绣布得看光线穿过时的晕染效果"。当学生们手持0.1毫米的细针在软缎上绣制第一针时,才真正体会到"精雕细琢"的含义——仅练习基础的"平针绣"就需要数百次重复,而填充细节时更要根据图案走势变换线向,稍有偏差便会破坏整体的立体效果。
青蓝接力:非遗传承人的匠心课堂
"刺绣不能只做'老古董',要让年轻人看得懂、愿意学。"这样的教学理念贯穿实践全程。在瓯绣技艺的学习中,队员们被其丰富多样的针法所震撼。基础针法中的长短针,通过长针和短针的交替排列,能呈现出自然的过渡效果,让绣品中的色彩变化栩栩如生;施针则根据物体形状和明暗,灵活运用针脚疏密,让人物、动物等绣品立体感十足。细节针法里,打籽针形成的小颗粒效果,让花蕊、果实等细节精致立体;切针牢固耐洗,装饰性强,常用于日用品的装饰。还有盘金针的华丽、网针的层次感、滚针的流畅线条等,每一种针法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从最基础的针法开始练习,一针一线,慢慢体会着瓯绣艺人匠心独运的精神。
▲图为工作室老师进行教学
令学生们印象深刻的是"价格背后的工艺密码"课程。工作室的三类代表作品陈列展示着:初级的绣品售价500元以上,其采用基础平针技法;精细度极高的作品则标价超万元,运用了三十余种混合针法;而标价12000元以上的"作品,则融入了濒临失传的"打籽绣"绝技。"每一针的密度、每根线的劈丝次数,都决定着作品的艺术价值。"工作室负责人拿起放大镜展示绣品背面,"真正的好绣品正反两面都能呈现完美纹样,这就是瓯绣'针法严谨'的体现。"
破圈传播:Z世代的文化表达实验
在数字化时代,实践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瓯绣文化。他们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短视频,展示瓯绣的制作过程、针法技巧和精美作品,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和语言,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从唐代的画帘绣阁到当代的数字屏幕,瓯绣这门千年技艺正通过温州商学院学生的创新实践,完成着从"非遗"到"活态文化"的华丽转身。当00后们用互联网展示作品时,传统与现代的经纬正在编织出文化传承的新图景。这不仅是一次校园实践,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青春宣言——非遗的生命力,正在年轻人的手中延续生长。
“金花实践队”的暑期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自身对瓯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热爱,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创新的瓯绣精神,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展现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们将继续前行,为瓯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让瓯绣这朵传统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梦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