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2024年人口出生率从10.41‰降至6.77‰,预计不远的未来适龄学童数量将大幅度减少,相对应教师数量需求也面临锐减,师范生就业遇到了客观困境。1月19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为《纲要》)发布,《纲要》强调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要显著跃升,这对未来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需求减少、要求提高的情形下,我国师范院校要肩负起时代使命,精准培养高水平教师后备人才,提升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培育师范生就业能力可以从师范生就业要求“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三个方面落实,将教育家精神践行在教学、育人、发展的能力培养中,提升师范生就业能力。
一、精准教学目标,扩展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技能
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也是最核心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深入掌握教学工具。师范生需秉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不断精准教学目标,掌握教学工具,增强教学技能。
围绕学生实际精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懂知识、能应用,过程方法要求学生学会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程序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学习后得到正确的人生启示。在这三个目标维度上,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与学生接受程度精准匹配,也要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总之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教”制宜。这考验着师范生的育人智慧,也体现了师范生的躬耕态度。
广泛应用工具扩展教学资源。《纲要》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师范生应积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智慧教育平台、人工智能教育工具、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师范生通过应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灵活性、互动性,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知识的共享与深化。网络教育飞速发展,师范生还应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积极学习网络教学的应用工具,制作能“击穿”知识点、能“出圈”学生群的网络微课,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匠心独运,根据教学实际,自行设计或开发教具、教学软件。
磨炼教学技能强化教学能力。教学技能的强化需要不断地磨炼,师范生应通过微格教学、模拟课堂等实践活动,培养教学技能,包括学科素养、知识扩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师生互动、思政育人等,还要主动适应未来智慧校园的发展趋势,通过自学探索、访学交流、创新比赛等活动,提升个人教学数字素养,以确保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能够游刃有余。
教学是一门强实践的专业技能,它的核心在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以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应擦亮“师范”底色,深入进行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提高教学实践课程比例,鼓励师范生参加教学技能比赛,开展以教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素养。
综上,师范生需将夯实教学技能作为立足教育行业的基石,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全方位提升教学能力,要精准契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成长为更贴合未来教育需求的优秀教师,增强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深化育人理念,提升德育能力,培养“人中人”
育人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师范生需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深化育人理念,提升德育能力,掌握培养“人中人”的方法。
深化育人理念,“传道者自己首先明道、信道”。《纲要》指出坚持师德师风,师范院校应将师德师风作为师范生毕业要求的第一标准,各类学校也应将师德师风作为师范生就业能力的第一要求。师范生应严格自律,以言行操守为学生作出表率;师范生要怀揣报国理想,将个人发展与教育强国紧密相连,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师范生还要提高教育之于国家、之于家庭、之于个人的认识,将自己的教师生涯投入到祖国教育强国的战略发展中。
提升德育能力,“教师要做‘人师’”。师范生要掌握有效的德育方法。提高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这有助于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熟悉学生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和行为模式,这有助于进行有效的设计教学和干预措施;提高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这有助于教授学生如何表达和管理情绪,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牢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注重对特殊家庭孩子的关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良好人格。
学会培养“人中人”,掌握全面发展的培育方法。陶行知曾说过:“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坚持‘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没有人下人’”。他所指的“人中人”是强调平等、自立自强、有社会责任、全面发展追求真理和抬头乐干的人。师范生要明确教师是要“育人”,教学只是育人方法之一,未来需要教师掌握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和成长的快乐”。《纲要》提出“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师范生可以通过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展现自我风采。
师范院校要始终坚守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育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提升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筑牢他们的思想根基,使他们成为具备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的教育者。师范院校要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点亮学生心灵,传递德育教育的火种,传播真善美的教育真谛。
综上,师范生应将教育理想扎根于日常互动与现实活动之中,不断锤炼德育技能,传承优秀教育理念,以春风化雨般的细腻与温暖展现教师的卓越风采,从内而外地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自我发展,培养终身学习,适应教育变革
教师的职业能力要保持更新,以适应教育环境的快速变化。师范生需秉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教育变革。
精准就业规划,拓展自我发展。《纲要》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师范生应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精准定位未来职业方向。未来教师的专业分类将日益精细化,不仅基于教学专业,还包括多种维度的划分:按地域可分为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按年级可分为小学低年级教师、小学高年级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按工作属性则可分为全科教师、线上教师、社区教师和行政教师等。这些分类不仅反映了教师职业的多样性,也突显了每位教师肩负的育人使命,师范生要预见到未来教师岗位的多样化趋势。不论哪种岗位的教师,均需要提升综合素质与核心能力,《纲要》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师范生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未来各类教师岗位对复合型教师的需求。
培养终身学习意识,追求自我突破。师范生应培养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关注全球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提升个人就业能力。师范生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在各自的领域追求卓越:在专业技能上攀登新高,在学术研究上深入探索,在教育理念上拓宽视野。师范生还要以“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国际经验”的准则,在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追踪前沿知识与技术,将其运用在课堂中,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的自我突破和终身学习将使师范生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成为引领变革、培养人才的优秀教师。
强化发展能力,适应教育变革。《纲要》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师范生应具备宏大的职业视野,以广阔眼光洞察教育行业全貌,放眼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师范生要对教育行业变革保持敏感性,敏锐捕捉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技术手段融合等新动态;师范生要提早布局个人知识技能,不仅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学习跨学科知识,构建多元知识体系,为适应教育变革、胜任未来教学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师范院校也应担负起师范院校的时代使命,积极研究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范式的转变、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普惠性提升等课题,鼓励师范生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课题研究、学术会议,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同时大力发展网络教学项目研发,组织教学教育论坛,探索教育新方法、新模式。
综上,师范生应立足长远,做好科学的长期规划,精准定位自身发展方向。要以开放的心态开阔视野,积极尝试多元化的实践路径,在不断探索中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以教育家的精神为指引,将深厚的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融入自身发展,从而涵养卓越的就业能力,从容应对未来教育变革的挑战,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丹丹,太原师范学院讲师; 本文系太原师范学院思政教育管理课题项目“行知文化与新时代对话:高校辅导员‘大先生’培养路径探究——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SYFDYSZ-2405)”阶段性成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