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法学院团队构建算法侵害公益诉讼新方案 助力破解算法治理难题

发布时间:2025-04-16 16: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佳辰   阅读 9.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院校动态

团队成员在“检校合作”研讨会上发言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算法技术带来诸多新型风险,如数据过度收集、算法歧视等,对公共利益构成系统性威胁。在此背景下,山东大学法学院“算法侵害公益诉讼”调研团队紧跟算法治理时代需求,深入开展实证调研与理论研究,并撰写《算法之治:算法侵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基于多维度社会调查》这一调研报告,为破解算法治理困局提出创新性的制度方案。该项目由山东大学法学院张海燕教授、叶高芬研究员、赵志超副研究员、郑含博博士后联合指导,并获淄博市周村区人民检察院段君尚工作室支持,法学院研究生刘新茹主持,团队成员包括法学院研究生仲凯、公政、韦惠程、刘佳辰、孙润泽、本科生姜芮雯。

检校协作的实证探索

团队在张海燕、叶高芬、赵志超、郑含博等多位老师的指导下,构建起“实证调研+理论研究”的调研分析框架。项目调研横跨山东、浙江、内蒙古共三省九市,调研与合作单位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杭州高等研究院以及淄博市周村区人民检察院、聊城市高唐县人民检察院等6家司法机关。

2025年2月,团队成员前往淄博市周村区检察院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淄博市周村区检察院“检企会客厅”、公益诉讼指挥中心等特色平台,重点关注算法侵害线索发现机制、跨部门协作流程及技术鉴定资源配置,并了解该院在数字侵权以及算法治理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典型案例。

2025年3月,团队与周村区检察院段君尚副检察长(挂职)进行深度访谈,段君尚副检察长在访谈中强调检察机关在算法侵害公益诉讼中存在技术鉴定依赖性强、跨部门协作机制不畅等共性问题,并提出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分级”机制平衡算法侵害的风险预防与检察机关介入的谦抑性。团队受到段君尚副检察长关于“算法风险分级管理”的实践智慧启发,在调研报告中创新性提出“行为类型+风险等级”的受案标准,实现理论研究与司法智慧的深度融合。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综合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形成数万字调研报告。通过文本词频分析2839个深度合成算法备案信息,揭示算法应用与监管现状;对 428件算法侵害案件进行司法案例实证研究,剖析算法侵害的领域、风险来源和侵害环节;对9件“算法侵害+公益诉讼”案件进行个案分析,探究公益诉讼在该领域的司法实践;对8份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梳理算法治理政策动态;还通过深度访谈检察实务专家和问卷调研1390份有效样本,了解检察机关支撑机制以及公众认知与态度。

算法侵害治理的理论突破

研究发现,算法侵害具有技术性、跨领域性及衍生性等特征,现有私益诉讼、平台自治、行政监管、既有公益诉讼等规制路径均存在功能失灵。基于此,团队提出“风险预防+公共利益受托”的双核理论框架,构建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实体与程序规则。在实体规则方面,构建“行为类型+风险等级”受案标准和“过错推定+风险分担”责任承担模式;在程序机制方面,通过明确诉权主体、引入“初步证据规则”破解算法举证难题,并提出构建算法侵害的预防性救济机制,实现对算法技术的有效治理。

山东大学法学院“算法侵害公益诉讼”调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为算法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司法改革评论》等权威期刊,并得到了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检察院、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检察院等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可。这一调研成果有望推动算法治理相关制度的完善,为数字时代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辰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3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