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 千年灯火映乡情:莆田元宵民俗的文化解码与实践启示

发布时间:2025-02-22 00: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章雅茗   阅读 7.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2月22日讯(通讯员:章雅茗)正月十六到正月十七,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探寻春节文化,感悟时代浪潮”实践队深入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开启了一场别具深度的元宵文化调研之旅。实践队先后走访涵江区宁宫与梧塘镇松东村,亲历非遗技艺、民俗仪式与乡土情感的碰撞,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新生。 涵江的元宵节,承载着莆仙文化中“敬天法祖、祈福纳祥”的精神内核。这里的每一盏花灯,都闪烁着匠人的智慧与匠心;每一声锣鼓,都回荡着先民对丰收与平安的祈愿

踏入涵江宁宫妈祖庙的瞬间,一座通体金黄的八角玲珑蔗塔赫然矗立,仿佛将时光凝固在清代中期的某个黄昏。高达4.2米的塔身由175公斤新鲜甘蔗构筑,工匠们遵循古法,将甘蔗节段削成寸许,以榫卯技艺逐层堆叠。染红的蔗节在塔身拼出"上元祈福"的篆体字样,队员们凑近观察时,甘蔗特有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老匠人林师傅边调整塔尖的方位边解释:"每根甘蔗必须严选九节,暗合'九九归一'的天道。"这种起源于妈祖护航传说的技艺,实则是沿海先民生存智慧的物化——甘蔗既象征生活甘甜,其纤维结构更隐喻着宗族社会的紧密联结。

(图为延宁宫蔗塔  章雅茗供图)

庙门外的喧嚣将众人的视线引向广场。牛皮大鼓震动着大地,涵江车鼓队的表演正如火如荼。队员们发现,鼓手挥槌的轨迹竟暗含兵法阵图:前排鼓点急促如暴雨,模拟戚家军抗倭时的战阵变化;后排锣声浑厚似波涛,再现当年渔民以声浪驱散海寇的智谋。省级非遗传承人陈阿伯擦拭着家传的雕花鼓架感慨:"从前鼓声是保家卫国的号角,如今成了凝聚乡情的纽带。"这种从战争记忆到庆典符号的嬗变,恰是民俗文化自我更新的生动注脚。

正月十七的梧塘镇松东村,阳光将晒谷场烤得发烫。下午两点,四尺高的松木柴堆轰然点燃,火焰舔舐空气发出爆裂声,围观人群不自觉地后退半步。当炭火褪去赤红转为幽蓝时,八名青壮男子赤足跃入火场。他们肩抬棕轿疾步穿行,炭灰在足底绽开朵朵黑莲,热浪扭曲了空气却未灼伤肌肤。82岁的村老黄爷爷眯眼笑道:"这功夫讲究'心静则凉',祖辈靠它驱赶瘴气,现在年轻人当极限运动耍哩!"

(图为松东村踩炭火现场  黄锐勤供图)

暮色降临时,松东村的青石板巷化作光的河流。三百余盏花灯蜿蜒成千米长龙,龙头处的"百子千孙灯"以竹篾为骨,糊上百幅童趣剪纸;龙尾的"五谷丰登灯"缀满稻穗模型,穗头金粉随步伐簌簌洒落。从萧甲福寿坛出发,进行环村巡游途经松东村的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巡游队伍中,三岁幼童攥着兔子灯蹒跚学步,银发阿婆托举的走马灯上,妈祖巡海图在烛光中流转生辉。实践队员注意到,灯架接榫处皆系着红绸,"这叫'传灯绳',寓意手艺不绝、香火不断"。

这种全民参与的空间叙事,实则是乡土社会的记忆重构。当花灯长龙掠过村口的百年榕树,灯光照亮树洞中历代游子刻写的思乡诗句,物理空间由此升华为文化场域。正如村民陈大姐所说:"扛灯走过祖屋,就像带着先人看看今日的好光景。"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与花灯巡游现场   何馨凝供图)

通过采访,这一活动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风俗,村民们通过绕境游灯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同时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当下,如何让非遗技艺与古老习俗焕发新活力,成为实践队此行的重要思考。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让年轻学子触摸到乡土文化的温度,也为传统民俗的传承路径提供了鲜活注脚。

通讯员:章雅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雅茗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3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