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又称“弦管”“南曲”“南乐”等,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乐种之一。它发源于福建泉州,以闽南语演唱,宛如一部生动的“中国音乐历史活化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2006年,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在漫长的岁月里,泉州南音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它不仅在国内闽南地区广泛流传,还远播至港澳台地区及海外,成为海外侨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一、传承现状1、传承人群体
在泉州南音的传承人群中,老一辈艺人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截至2024年,经官方认定的南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24位,如黄淑英、苏统谋等,他们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与对南音的热爱,守护着这一古老艺术。然而,当前南音传承正面临人才断层的严峻挑战。据泉州市南音协会2023年的不完全统计,在南音传承人群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艺人占比高达70%,而30岁以下的年轻传承人占比不足10%。
学习南音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传统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得学习周期漫长,一般需要5至8年才能掌握基础技艺。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年轻一代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深入学习。并且,南音学习带来的经济回报相对较低,据调查,南音传承人的平均月收入仅为3500元左右,远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5000元。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收入更高、职业发展前景更好的行业,导致投身南音传承的年轻人数量逐年减少。
2、传承方式
(1)民间传承:南音在民间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自发形成了众多南音社团和曲馆。以泉州为例,目前已登记注册的南音社团和曲馆达80余家,像灵裳阁、回风阁以及升平奏等,都是南音传承的重要阵地。民间南音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南音技艺代代相传。据泉州市南音协会统计,每年这些社团和曲馆组织的南音演唱活动多达300余场,吸引了超过10000人次的南音爱好者参与交流和展示。这种自发且灵活的传承模式,让南音在民间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2)学校教育传承: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泉州市将南音作为乡土教材、特色课程引入中小学校,并逐步推广。截至2023年,泉州市已有60%的中小学开设了南音课程,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累计达到50000余人。2003年,泉州师院开始招收南音专业本科生,随后成立泉州南音学院,并获批设立硕士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约。据了解,目前泉州市中小学南音课程的专职教师仅有120人,平均每位教师要负责400余名学生的教学,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南音教育在学校的普及程度和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传播现状
1、国内传播
(1)演出活动:各地频繁举办南音专场演出和南音大会唱活动。每年在泉州等地举行的南音大会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个南音社团、300余位艺人参与,展示了南音的独特魅力。一些旅游景区也将南音作为特色文化项目展示,如泉州古城每日固定时段进行南音表演,每年吸引游客超过50万人次驻足欣赏,有效扩大了南音的受众群体。
(2)媒体传播: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南音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逐渐增多。南音社团和艺人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大量表演视频和教学资料,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抖音平台上与南音相关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2.5亿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3亿次。一些电视节目也通过纪录片、综艺等形式宣传南音,但与流行音乐相比,南音在媒体传播方面的投入较少,缺乏像流行音乐那样广泛传播的爆款作品和传播渠道。
2、国际传播
南音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区,如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这些地区的华人社团和南音组织经常举办南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举办各类南音活动200场左右。1985年,福建的“中国南音艺术团”赴东京参加“亚洲民族艺术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但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南音的受众范围主要集中在华人圈,如何让更多外国人理解和欣赏南音,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困境
1、受众群体萎缩
南音的大部分词曲以闽南语演唱,内容多为闺怨类男女故事、历史故事,这使得非闽南地区的听众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限制了受众群体的扩大。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娱乐选择,让年轻人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形式。据2023年针对18至30岁年轻群体的音乐喜好调查显示,在受访的5000人中,对南音感兴趣的人数仅占8%,南音的受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受众流失严重。
2、市场开发不足
目前,南音产业主要集中在表演和创意产品开发领域,但市场规模较小,商业价值尚未充分挖掘。南音表演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不够成熟,缺乏专业的演出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导致演出场次有限,平均每年商业演出场次仅为80场,观众覆盖面较窄。南音创意产品开发缺乏创新和特色,产品种类单一,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市场竞争力较弱。
3、保护资金短缺
南音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对表演者的培养、资料的收集整理、演出活动的举办等方面。然而,目前南音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资金渠道相对单一。据统计,2023年南音保护的资金总额仅为200万元,远远无法满足南音保护和发展的实际需求。
四、发展机遇
1、政策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南音已被纳入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了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近年来,政府每年对南音保护的专项资金投入达到150万元。此外,政府还鼓励学校开展南音教育,培养南音传承人才,为南音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南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将南音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南音主题的动漫、游戏、影视等。市场预测显示,未来5年内,南音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0万元,这将极大地拓展南音的发展空间,并提升其商业价值。
3、旅游融合发展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南音作为泉州的特色文化名片,可以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在旅游景区设置南音表演场所、开发南音主题旅游线路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南音文化。据统计,南音与旅游融合后,为当地旅游产业带来了额外的15%收入增长,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非遗现状
1、非遗文化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推广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非遗文化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加强。以泉州南音为例,越来越多的南音社团获得政府扶持,得以开展传承活动。同时,非遗文化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23年因南音文化带动的文旅消费达到800万元。
2、非遗文化的挑战
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传承人培养和保护成为关键问题。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新生代传承人培养不足,导致非遗传承面临断代风险。以南音为例,目前南音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62岁,年轻传承人的培养迫在眉睫。非遗文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不够高,产品缺乏创新和竞争力,难以在市场上立足。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也存在问题,如保护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通过设立传承基地、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新生代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传承意识。推动非遗文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鼓励创新研发,提高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提高非遗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泉州南音作为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传承、传播、发展过程中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文化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皓泽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