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行山海调研报告·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级镇四合村

发布时间:2025-02-13 15: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子文   阅读 7.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一、个人感悟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深刻见证了四合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新村建设、精神文明提升等一系列乡村振兴措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从大棚蔬菜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到蔬菜合作社的成功运营,再到新村建设与整村搬迁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每一步都彰显了村民的智慧与努力。同时,结合所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背景,展望了四合村未来在精准农业、农业大数据平台、智慧营销与品牌建设以及智慧农业观光等方面的发展潜力,相信在大数据技术的赋能下,四合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将更加宽广,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实践背景

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日益重视,四合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1990年代末开始,便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农业向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导的现代农业转型。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2009年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四合村进一步推进新村建设与整村搬迁计划,致力于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型农村社区。这一系列实践举措不仅深刻改变了四合村的经济结构,显著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乡村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社会实践深入四合村,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数据分析,全面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与成效,同时结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知识,为四合村乃至更多农村地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与展望。

三、实践过程1  产业兴旺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1996年起的产业结构调整

1996年,该村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虽然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由于其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村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为改变这一现状,村委会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考察了多地农业发展模式后,决定发展大棚蔬菜种植。

图为当地大棚

2. 大棚种植的规模化发展

在1996年首次引进大棚种植技术后,村里逐渐形成了以蔬菜种植为主的产业结构。村民们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最初的种植品种以黄瓜、西红柿、豆角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为主。随着种植技术的逐步成熟,大棚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也日益丰富,包括芹菜、菠菜、油菜、西瓜、甜瓜等多种蔬菜瓜果。

村里的蔬菜种植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打通了外地市场,产品远销周边城市。蔬菜合作社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帮助村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整体收入。合作社内,村民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种植,有的负责销售,有的负责技术支持,形成了高度协同的生产体系。如今,大棚种植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部分家庭的年收入可达三四十万元,大多数家庭的年收入也在十几万元左右。

 

图为大型规模化大棚

图为智能遮光设备

(二)蔬菜合作社的运营与效益

1.成立与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村里成立了蔬菜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种植、生产和销售工作。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该村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个体经营转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合作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还帮助他们统一采购种子、肥料和其他农资,降低了生产成本。

合作社还与多家超市和农贸市场建立了长期的供销关系,保障了蔬菜的销路。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合作社还申请了有机蔬菜认证,通过品牌化运作,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价格。

图为蔬菜合作社(1)

 

图为蔬菜合作社(2)

2.经济效益

通过合作社的运作,大棚种植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村民们不再为销售渠道发愁,合作社统一销售的模式让他们能够专心于生产,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合作社的收益分红模式也让村民们共享到了集约化经营带来的红利,户均收入普遍提高。

合作社的成功运营,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的农户前来学习和加入,进一步扩大了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这种模式的推广,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示范效应。

2 生态宜居

(一)新村建设与整村搬迁

1.新村建设的启动与推进

2009年,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该村启动了新村建设计划。村委会充分考虑到村民们的生活需求和发展愿景,决定通过整村搬迁的方式,将原本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的村庄重新规划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村社区。这个决策不仅考虑了村民的现实需求,更是为了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图为居民楼

2.2018年整村搬迁的完成

经过九年的努力,2018年,该村的整村搬迁工作终于完成。新的村庄布局合理,房屋设计科学,环境整洁优美。村民们从原本简陋的旧平房搬进了新居民楼,老年人还配有老年公寓,村民间形成照应,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新村建设遵循“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原则,村民们的新居不仅在外观上整齐划一,更在功能性上大幅提升。房屋的保温隔热效果良好,冬季不再寒冷,夏季也更加凉爽,居住舒适度显著提高。

 

图为老年公寓外景

新村内建有村广场、绿化带和健身设施,整个村庄宛如一个花园式社区,村民们在这里过上了整洁、卫生、便利的生活。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排水系统、电力和通讯设施等,也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便利性。

图为村广场(1)

图为村广场(2)

3乡风文明

(一)精神文明建设

昔日简陋的土坯平房逐渐被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小楼房所取代,村内道路硬化、水电网络全覆盖,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农业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村民们不再仅仅依靠天吃饭,收入渠道更加多样化,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村民们开始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份信心不仅体现在他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升上。

图为村民在广场上聊天

图为广场一角

图为文明标识

(二)文化建设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委会在新村建设中专门设立了图书馆和老年活动室。这些文化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图书馆内藏书丰富,涵盖农业技术、生活健康、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村民的阅读需求。老年活动室则成为了老年人聚会、娱乐和锻炼的场所,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和关爱。

此外,通过采访村干部还了解到,村里还定期播放露天电影、举办文艺演出及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

 

图为四合村社区服务中心

4 生活富裕

(一)收入增长带来的生活改善

由于大棚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过去,该村的农民以种植粮食为主,收入微薄,生活艰难。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开拓,村民们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不仅如此,富裕起来的村民还投资于新建房屋、购置家电和现代化农业设备,推动了村庄整体物质条件的改善。

图为院子旁停靠的小轿车

(二)乡村城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村里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提升,新建的村卫生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设备,村小学的教学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孩子们能够在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同时,村内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让村民能够更方便地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如自来水、天然气和宽带网络的普及,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村庄发展的自豪感。

图为村卫生室

图为村口门头房(1)

图为村口门头房(2)

四、实践成果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该村通过发展蔬菜种植和新村建设,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显著增长,还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合作社的成功运营为集约化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模式,而文化建设则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合村可以进一步探索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如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扩大收入来源。此外,继续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和幸福感,也将是该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合所学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给出以下展望建议:

1 精准农业与智能种植

在大棚种植中,环境控制是决定作物质量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数据,结合作物的生长周期,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动态调整大棚内的环境条件,确保作物在最佳环境中生长。这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质,还能降低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2 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各类生产数据(如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种植记录、市场价格等)集中存储和管理。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平台可以为农民提供种植决策建议,如最佳种植时间、适宜种植品种等。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

3 智慧营销与品牌建设

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数据(如购买偏好、消费频率等),合作社可以开展精准营销。借助大数据技术,合作社还可以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向消费者展示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反馈和市场趋势,合作社可以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智慧农业观光与休闲农业

基于大数据的农业观光可以与电子商务结合,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村庄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游客。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推荐适合游客的农产品,并提供个性化的购买体验,提升村庄的旅游收入。

总的来说,该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相信更多的农村将走上富裕、文明、和谐的发展之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五、总结

经过深入四合村的实践考察与分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运作与成效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四合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缩影,其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新村建设,再到精神文明提升的全方位变革。通过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四合村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不仅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新村建设与整村搬迁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村民幸福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视角下,四合村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得到挖掘。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四合村在精准农业、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营销与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结合四合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发展智慧农业观光旅游,也将为村庄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四合村的实践探索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相信四合村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更加繁荣、美丽、和谐的乡村愿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子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