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13日讯(通讯员 孙旭东)寒假期间,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前往"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泾县,深入中国宣纸文化园开展文化寻访活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这里完整保存着传承千年的古法宣纸技艺,是探析中华纸文明的重要窗口。
图为中国宣纸文化园
步入园区,"三丈三"巨型晒纸场率先映入眼帘。长达11米的特制宣纸在冬阳下泛着玉色光泽,师傅们手持松针刷精准分纸的动作,展现出"轻似蝉翼白如雪"的技艺精髓。在红星宣纸厂旧址改造的作坊区,我们亲历了"108道工序"的核心环节:
1. 青檀燎草:目睹匠人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浸泡青檀树皮,经蒸煮、摊晒形成"皮胚",原料处理周期长达两年。
2. 碓皮踏料:在保留明代石碓的捶打区,体验了"日舂夜露"的纤维分离工艺,理解"纸寿千年"的物理基础。
3. 竹帘抄纸:在零度的纸槽前,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一深二浅三回浪"的荡帘绝技,双手浸在冰水中感受毫厘间的力度把控。
4. 火墙焙纸:在蒸汽氤氲的焙房,用松针刷将湿纸贴上45℃的铸铁墙面,目睹水汽蒸腾间纸张瞬间定型的神奇。
图为检查纸张
图为竹帘抄纸
在历代宣纸艺术馆,我们系统梳理了宣纸发展史:从唐代"澄心堂纸"的贡品地位,到元代画家王冕首创宣纸作画;从明清时期"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的工艺巅峰,到建国后"红星宣纸"在外交领域的文化使者角色。特别关注到宣纸与科技文明的互动:其纤维的纳米级孔隙结构正被应用于航天材料研发。
图为讲解员在讲解宣纸发展历程
抚触着温润如玉的宣纸,我们深切体会到:每一张纸都是时光的切片,承载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在机械造纸占主流的今天,古法宣纸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中华文明"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密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纸"为媒,用数字化手段活化非遗基因,让千年纸魂在元宇宙时代续写华章。
此次实践让我们触摸到传统文化跳动的脉搏。宣纸不仅是书写载体,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DNA。在文化自信建设的时代课题下,青年学子理应成为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的摆渡人,让古法技艺在创新中永葆生机,让文化薪火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旭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