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良训,乡风新貌 ——闽侯洋里乡民俗文化调研(三)

发布时间:2025-01-21 03: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郭瀚希   阅读 4.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1月14日,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洋里乡风承古韵,民俗异彩绽华章”实践队再启洋里乡调研之旅,在朱勤滨老师和当地乡贤的带领下前往洋里乡安仁、锡地、洋里、梧溪等六个村庄进行考察。本次调研侧重各村祠庙与乡村建设,关注优良家风与美丽乡风。

尊祖敬贤追崇本,敦宗睦族启后昆。实践队首先来到安仁村考察当地谢氏宗祠与谢氏支祠二座。谢氏宗祠以赤金为主色,堂号为宝树堂,鹤立于起伏民居中,围墙外立多对旗杆碣石,正面或侧面可见刻字,回纹窗棂祯祥雅致。支祠规模稍小,但也庄严恢宏。谢氏宗祠与支祠从前回廊至正厅处皆以矮石阻隔成蜿蜒走道,不可直入直出。宗祠内记载了谢氏发祥、名人事迹,以及家训族规,其家训彰显孝、和、勤、慎等优良品德。谢氏宗亲为实践队员取来族谱,实践队员以进士谢殿元为切入点,拍摄记录了相关资料。

图为实践队员在谢氏宗祠

安仁村将宗祠、闽越王庙等人文景观与花树流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美景步道,同时重视乡村产业,闽越王庙旁一片葡萄园广阔无垠,将人、文、产、景等元素有机融入新农村建设中来。

图为安仁葡萄园

随后,实践队来到美丽乡村锡地村,该村建于半山腰,山水错落有致。本地连氏厝十分知名,系清举人连安澜故居,其曾任台湾府嘉义县学教谕。如今该厝添上了锡艺馆的牌匾,作为锡技艺传承之所,集中展示锡工艺制品,同时还成为闽台乡建乡创创新项目基地。实践队员来到连氏宗祠,查阅连氏族谱。环绕美丽的连理公园后,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颇具特色的“连理树”,一棵古香樟与一棵古枫树紧抱生长,乡贤讲述了连理树背后连氏兄弟情深的故事,体现了悌和亲睦的家风传承。

图为锡地连氏厝(锡艺馆)

图为锡地连理树

继而,实践队来到洋里村东宅江氏宗祠。东宅江氏宗祠颇为气派,建有照楼、牌楼亭、方池六角亭、门前广场及犹如绿带环腰的水泥路。厝内还有一座训约碑,系道光二年(1822年)由东宅江氏合族公立,文中训条要求子孙要时刻谨记缮修祠堂、保留古迹,倡导为人善良,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等精神。实践队同样翻阅记录了江氏族谱的相关资料。洋里溪从本村穿蜒而过,河上“碇步”石墩连接两岸,故称“碇步桥”,其状如虎齿,本段河流由是又称“虎齿溪”,流水潺潺,景色清幽。

图为翻阅东宅江氏族谱

图为碇步桥与虎齿溪

   下午,实践队在驾车技术老练的执法队员的帮助下登上了天湖顶,此山是洋里乡最高山峰之一,人迹罕至,杂草横生,远望似麦浪滚滚。山顶原先确有一湖,现在已然干涸,成为杂草场。未能见到天湖,实为憾事。不过,下山途中视野豁然开朗,可俯瞰众多村落,令人心旷神怡。

图为天湖顶合影

图为天湖顶下山俯瞰

下山后,实践队员经茶苑村,茶苑因“茶”而名,早期种茶兴盛,现以种植水稻和反季节蔬菜为主。茶苑林氏宗祠,坐落于群山怀中,始建于1500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本村有一沿山而建的观景公园,登山步道延伸在松竹山林间,风光秀美。随后赶往友泉村,在村委会歇脚并与众乡贤畅谈。友泉村书记取来了陇西李氏族谱,实践队员对族谱进行了翻阅和拍照记录。李氏族谱记载详细,对族人的生平、品性为人都有所记录。

图为茶苑松竹林

图为实践队员在友泉村委会

调研尾声,实践队员来到了梧溪村。该村是美丽乡村之一,也是知名的革命老区。梧溪寨风光远近闻名,据说,宋末元初江二娘为反对朝廷腐败,在梧溪山上安营扎寨。现今,乡亲们筹款建成了盘山天桥,可登上梧溪寨顶。此地位于闽侯县与闽清县交界处,向东可纵览洋里乡,向西可俯视闽清县东桥镇,向南可远眺雪峰寺。实践队员登上梧溪寨顶,将风光尽收眼底。之后,实践队员来到梧溪余氏宗祠,祠堂背山面水,湖前立有旗杆碣石四对,余氏宗祠的牌匾是由余光中所题。祠内设乡贤文化馆,余氏特色的留余匾也展示其中,家规祖训涵盖公益、人伦、处世、耕读、持家、正业、谱志、祖坟几个板块。

图为实践队员在梧溪寨

图为梧溪余氏宗祠合影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宗祠内展示的名人事迹有古时的君子、忠贤,也有近现代的爱国革命者,还有当代致力于乡村振兴、汗洒基层的优秀干部。优良家风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本次调研实践队员了解了多样的宗祠文化,对洋里乡的乡风新貌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调研之旅未完待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瀚希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8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