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月23日讯(通讯员 傅璐思)寒假期间,一群青年学子登上鼓浪屿,瞻仰了坐落于皓月园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雕像,探寻了郑成功纪念馆,从陈列的壁画、文物中,深刻领悟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与不朽精神。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追溯,更是一次对新时代青年担当与使命的深刻思考。
引言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永历十五年,郑成功率军二万人出厦门,经澎湖直达台湾鹿耳门击溃荷兰,次年,荷兰总督投降,于是收回台湾全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洋洋洒洒写下这首诗,彰显了他收复台湾岛,维护祖国领土统一完整的决心。
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郑成功出身于明末“石井郑氏”海商世家,父亲郑芝龙的海上贸易经营得如火如荼,他的母亲则是一位日本女性,熏陶于这种家庭环境,为郑成功日后的丰功伟绩奠定了基础。
在父亲的影响下,郑成功从小就对海洋充满了向往和敬畏。他跟随父亲出海,见识了大海的广阔与深邃,也体验了海上贸易的艰辛与风险。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勇气与胆识,也为他日后组建强大的海军队伍打下了基础。
抗清斗争与收复台湾
在明末清初动荡的年代,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激起了他的民族大义,郑成功建立抗清的武装力量和政权机构,领导东南沿海军民坚持十五年的抗清斗争,同时还以厦门为口岸积极发展东西洋海上贸易,使金、厦两岛成为东南抗清的中流砥柱,并且敢与西方殖民势力相抗衡,展现了坚贞的气节和卓越的才能。
展馆中陈列的军火大炮模型 作者傅璐思
不仅如此,郑成功还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官和培养人才的“储贤”、“育胄”两馆。与此同时,郑成功加强练兵和扩大军事编制。郑成功练兵强调以“胆勇”为上,特重整肃军纪。其抗清事业得到东南沿海抗清义师和百姓的响应与支持。
郑成功抗清形势图 作者傅璐思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台湾,并施行殖民统治。1661年4月,郑成功挥师东征,经过数月鏖战,打败了荷兰殖民者,迫使他们签字投降,被侵占38年的台湾终归祖国怀抱。其后,郑成功还率领军民对台湾进行开发。郑成功在台湾设置郡县,施行屯垦,发展社会经济,传播中华文化的爱国精神,至今仍为炎黄子孙所共同敬仰。史实说明:台湾文化根在大陆,两岸亲情血浓于水。郑成功为中华民族所立下的卓越功勋,以及他那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永载史册,永远激励着华夏子孙为祖国的繁荣和统一而奋斗!
郑成功收复台湾地图 作者傅璐思
文化影响与历史地位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台湾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更是文化上的传播者。在郑成功的统治下,汉文化在台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融合。他重视教育,推行汉文化,并且在在这过程中形成了文化交融,汉文化、台湾原文化、荷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文化。
郑成功在历史上的地位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台湾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上。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完整,更增强了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团结奋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成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军队作战船只模型 作者傅璐思
结论与启示
探访完纪念馆后,青年学子们来到了鼓浪屿东南端的覆鼎岩,仰望着那座高达15.7米的郑成功雕像。这座雕像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拔刚劲,以其深沉内在的思想境界和气势雄伟的造型,吸引着人们的视线。青年学子们站在雕像前,默默致敬,感受着这位民族英雄的英勇与伟大。
民族英雄郑成功石碑 作者傅璐思
郑成功雕像 作者傅璐思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们深入了解了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伟大事迹,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表示,要将这次参观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他们深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时刻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扎实的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傅璐思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