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泥相遇”小分队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开展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启了一场探索非遗传统手工艺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的旅程。
清晨的古镇宛如一幅淡漠的山水画,静静的躺在江南的怀抱中。穿过一条条悠窄深邃的小巷,小分队来到了中国泥人博物馆。
队员们欣赏了独特的无锡市惠山泥人展,里面展示了许多活灵活现的泥人。泥人的取材非常的丰富,阿福阿喜的无锡特色泥人形象、“太湖美”、十二生肖,甚至有很多现代动漫作品。它们颜色非常鲜亮,对于泥人身上的细节也刻画的十分真实。博物馆还介绍了泥人的工艺流程,有捏脚,印头,揉泥,打泥等。队员们了解到很多惠山泥人相关知识。惠山泥人展上还向队员们展示了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创作品,展现了惠山泥人在文化上的创新和发展。
之后小分队拜访了非遗传承大师吴国登,吴国登大师制作泥塑已有42年,他将惠山泥人的彩绘技艺与天津泥人张的造型技艺融会贯通,使泥人作品更加精致。在传承传统泥塑技艺之外,他还贴合时代积极创新,创作出了京剧脸谱、动漫角色等符合年轻人审美取向的泥塑作品。队员们来到了大师的非遗手工作坊,作坊前挂着一块金碧辉煌的牌匾,上书“泥砂艺匠”四个大字,走入工坊,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泥人雕塑,有最喜闻乐见的“大阿福”,也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泥杯,还有年轻人熟悉的哪吒敖丙等动漫形象。墙上摆着吴国登大师曾经讲座的照片和他获得的各类奖项。吴国登大师穿着蓝色的短袖,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质朴而又和蔼。他边示范边耐心的讲述了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他说:“手捏泥人的技艺十分考验匠人的手上功夫,合适的力道与分寸才能让泥人形神俱备。”他将泥块在白色的转盘上不停的搓揉,时不时的用泥塑刀进行切割调整,用木锤木棒进行拍打,塑刀仿佛在他手中变成了一把神笔,不一会儿,一个小猫泥塑便在他的手中初见锥形。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入体会惠山泥人的魅力,还要亲自实践制作。于是队员们也开始尝试制作惠山泥人,需要对着各自的模板,对手中的泥块进行细心的揉捏,雕琢,在制作过程中,队员们也产生了许多疑问与困难,吴国登大师都进行了细心的解答与帮助。经过了一番仔细的钻研和细心打磨,队员们也创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泥人动物,都迫不及待的要展示自己的作品,虽然队员们只是体验了粗略制作,但是泥人手工艺人别致的巧思,精妙的手艺,和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队员们对惠山泥人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疑问,针对这些问题,吴国登大师都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吴国登大师说:“惠山泥人在中国泥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山泥人也与时俱进,创作出了许多新潮的动漫人物,深受年轻人喜爱,也正因如此,他的工作室来访群体也大多是年轻人”。对于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大师也提出了他的独特见解,他说:“当今泥人制作挣钱难,是泥人传承的主要障碍,如何让制作泥人工作更有吸引力,是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探访的最后,队员们与大师合影留念,传承惠山泥人的种子也在队员们的心中悄然发芽。
后续队员们制作了惠山泥人相关宣传视频,进行了线上调查问卷发现大部分人对惠山泥人的了解,都是听说过,但是并不是很深入。40%的人对惠山泥人的发展前景还是持乐观态度,网民们认为,应该加大惠山泥人网络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惠山泥人制作过程,而不是仅仅将认识停留在表面。
最后,小队进行了惠山泥人城市影像寻找活动,发现无锡地铁上,城市各角落里都有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化标识,还有惠山泥人主题咖啡馆,这些都是惠山泥人创新发展的新方式,可以运用到惠山泥人产业实践中。在一系列活动中,成员们从产品体验、产业协同、营销措施、品牌战略等多方面,了解了城市特色文旅的打造模式,也为惠山泥人产业升级与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要采取打造泥人标志性地标、升级沉浸性文旅产业、延长文旅消费链条等一系列举措,让惠山泥人走出家庭作坊、走出民间,成为城市文化符号,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技艺是虚无的,因为它藏于匠人之手,匿于茧痕之间,技艺又是永恒的,因为总有一群人矢志不渝,守护传承,惠山泥人的传承道路上,仍然有不少阻碍,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接过这把火炬,让惠山匠心流传千古,让文化自信照耀中华。
成员:管莹莹 黄璐欣 史喆 徐莞 严妍 赵所依
稿件作者:徐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莞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