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非遗|听涛成员古韵行,共续脚盆鼓千年梦

发布时间:2024-08-10 00: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滑圆圆 刘洋 章紫玥   阅读 9.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滑圆圆 刘洋 章紫玥)为深入调研学校赤壁市非遗文化。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听涛社会实践团一行采访赤壁脚盆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龚建平师傅。

古韵流芳,匠心永续。

赤壁脚盆鼓据传起源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是赤壁人民生产劳动、礼仪习俗活动中被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也是赤壁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2007年,赤壁脚盆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见证了楚文化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又富含着与赤壁之战相互印证的传奇色彩,它起源于商、周、战国时期的故楚之地,伴随着楚民生产、生活、礼仪习俗的演变和历史变迁,逐步由孕育、产生,走向成熟和发展。在龚建平先生的家中,实践团成员们被一件件古朴的脚盆鼓所吸引,鼓身独特,工艺繁杂,每一面鼓都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龚建平先生亲自引领,为众人揭开脚盆鼓制作的面纱,选材之精、雕刻之细、上漆之雅,无不彰显着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时光低吟,非遗绽放。

龚建平先生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亲自为实践团一行演示脚盆鼓的演奏技巧。随着鼓槌的敲击,鼓声时而激昂高亢,时而低沉婉转,鼓声跨越千年,让大家体会到了脚盆鼓的魅力与文化价值。龚先生表示,脚盆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非遗匠人以其独有的坚持和热爱,守护着那份古老的技艺。

古技新传,非遗生辉。

在采访中,龚建平先生详细介绍了脚盆鼓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当前的传承状况。他提到,脚盆鼓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选材、雕刻、上漆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匠人们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脚盆鼓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龚建平先生并没有选择放弃。他积极投身到非遗传承的工作中,通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公开演出等方式,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脚盆鼓。同时,他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脚盆鼓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

回响未来,古韵长存。

通过此次专访,听涛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更加了解了脚盆鼓的魅力和价值,未来,听涛青年,也会发扬非遗文化,将脚盆鼓这一艺术形式接力传承,让脚盆鼓的韵律响彻云霄,让非遗之光在新时代照耀文化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天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