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吴翔) 为弘扬与保护非遗文化,7月22日至28日,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今我来“丝”团队跨越千里,奔赴陕西开展文化传承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探寻非遗文化为主线,以拜访非遗传承人为重点,以徒步为主要形式,在与非遗文化的深入对话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
图为实践队员出征仪式。 通讯员 常佳琪 摄
徒步探寻——礼敬非遗文化
7天,120公里,人均18万步,今我来“丝”实践以徒步的方式,完成了西安至华阴非遗文化的探寻历程。“用徒步的方式寻访非遗文化,表达了我们对非遗文化的礼敬与尊重,同时也能起到磨练成员吃苦耐劳的意志。”在这七天的实践历程中,团队成员们日均赶路近20公里,沿途观皮影戏之生动,叹民间剪纸之神巧,赏西安鼓乐之热烈,听华阴老腔之激昂,品益德成闻药之精深,习瓦当拓印之奥妙……在徒步探寻中感悟非遗文化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从西安徒步至临潼途中。 通讯员 王鸿飞 摄
图为实践队员展示民间剪纸作品。 通讯员 孙帅文 摄
图为实践队员观赏非遗文化皮影戏。 通讯员 范晓雪 摄
亲身实践——体验非遗技艺
瓦当拓印是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临潼博物馆,团队成员参与了瓦当拓印的制作过程。瓦当拓印非遗文化传承人董鹏老师现场指导团队成员。“洒水要均匀”“水干后才可上墨”“小臂带动手腕拍打”“先小力后大力”“先用大拓包勾勒,再用小拓包填补”在董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一幅幅精美的瓦当拓印作品不断诞生,其中董老师亲自示范的“秦瓦之王——夔龙纹大瓦当”拓印更是引得成员们的一致叫好;在西岳庙旁的皮影文化店中,陈氏的第四代雕刻皮影传承人王辉老师耐心地为团队成员讲述皮影的制作过程,“雕刻皮影要从细到粗、从弯到直、从身子到头……”并手把手指导成员们动手体验。看着一幅幅栩栩如生、鲜活逼真的皮影作品,团队成员们真切体会到了民间艺人们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与敬业精神。
图为董鹏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瓦当拓印。 通讯员 王延霞 摄
图为王辉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皮影。 通讯员 常佳琪 摄
寻访大师——共话非遗传承
张喜民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阴老腔皮影戏第十代传承人,曾参加央视春晚演出,其与谭维维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国内外演出在华阴市老腔剧场见到他时,他正参与一场文化演出的排练,如今已77岁高龄的他在排练台上风采盎然。排练结束后,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张老师讲述华阴老腔的发展历程,并就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传承进行了深入交流,张老师表示,以老腔为例,通过琵琶的伴奏进行艺术加工,可以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音乐作品,与摇滚结合又可以有新的观感。同理,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今天要继续传承,就必须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根本与精髓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的结合与创新。谈及青年人,张老师表示,非遗的传承需要漫长的努力与坚持,希望年轻一辈的文化传承人要静得下心,能够一直做下去。
图为实践队员与张喜民老师交流。 通讯员 王鸿飞 摄
图为实践队员与张喜民老师合影。 通讯员 常佳琪 摄
弘扬传统文化,探寻非遗之美。本次今我来“丝”团队的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对于引导广大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今我来“丝”团队将继续探寻中国非遗文化,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与坚定践行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翔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