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陈武胜)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7月18日上午,在带队老师洪丽艳老师的带领下,电子信息学院朝阳先锋队怀揣着一份炽热的情感,前往平远县仁居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红色研学之旅。
仁居镇的红色底蕴深厚,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地之一。这里不仅保存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地。拥有多处革命遗址,是省委组织部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村。
此次红色研学路线包括红四军纪念馆、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和仁居红军街,通过参观学习,让队员们深刻感受革命精神,增强红色意识,共同守护和传承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一、红四军纪念馆
首先抵达的是红四军纪念馆,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述,队员们仿佛穿越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了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图为讲解员正在为队员们讲解。通讯员 吴炜明 摄
馆内分6个部分,用通过油画、连环画、艺术场景、场景复原以及VR、环幕等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展示了红四军的诞生、红四军三进平远、平远红色政权的建立等历史。同时,馆内还根据历史重建了战壕、坍圮的墙壁等模型,以及使用了煤油灯、蓑衣等老物件,让队员们在参观时感受到了当年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场景。
图为队员认真研读馆内历史事迹。通讯员 吴炜明 摄
在红四军纪念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们对革命先烈们的事迹感慨万千,领悟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感受到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
图为朝阳先锋队在红四军纪念馆合影。
二、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
随后,队员们来到仁居镇仁居村东门外青云桥旁的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金库旧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民国时期极为罕见的框架结构、带地下室的三层大楼,是1945年1月至当年9月广东省政府播迁平远时,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金库所在地,该金库对稳定大后方金融局势,抵制日寇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为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门口。通讯员 吴炜明 摄
时逢夏日,天气依然酷热,大汗淋漓的队员们刚走进金库旧址,一股凉意立即令人精神一振。管理人员笑吟吟地说:“金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而且最令人惊奇的是,金库地处河边潮湿之处,大楼内却干燥凉爽。
图为认真聆听管理员分享金库旧址的历史。通讯员 张君智 摄
据了解,金库一楼主要为当时金融、保卫人员的办公场所,而当年保存黄金、现金及银元的金库则在第二层的库房及地下室之中。
如今,大楼虽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却未显得破败,仍默默地屹立于悠悠东门河畔,用其坚固而精致的身躯在向后人述说着仁居镇当年曾经的繁华荣耀。
图为队员们研学金库简介。通讯员 张君智 摄
三、仁居红军街
最后,队员们来到了仁居红军街,这里不仅是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场所,更是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漫步在红军街,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古朴的青石板路、一墙一瓦、一砖一石、满是岁月的痕迹。
图为红军街入口标识。通讯员 张君智 摄
1929年至1930年间,由朱德、陈毅等率领的红四军二次入驻仁居,留下的革命旧址有20多处,红军标语114条。队员们行走在红军街,一路上遇到多处红四军第一纵队驻地旧址,仿佛身处革命先辈们的生活场景和斗争氛围,感受他们三进平远的辗转曲折。
图为队员们在红军街开展研学活动。通讯员 梁晓榆 摄
谢屋的红军标语墙,是见证红四军三进平远的“活化石”,1930年5月14日,红四军第一纵队在司令员林彪的率领下来到平远,谢屋被作为后勤处使用,期间红四军宣传员开展革命宣传,便在当地民房墙上书写大量标语,这些标语见证了红军对革命事业不可磨灭的贡献,烽火虽散去,但红色记忆永存。
图为红军街上的标语墙。通讯员 张君智 摄
通过了解红军街背后的红色故事,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共产党革命的不易和艰辛,对革命精神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图为朝阳先锋队在仁居镇党建雕塑广场合照
经过这次的参观学习,朝阳先锋队成员感受到了浓厚的红色文化。他们纷纷表示,要珍惜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永不放弃的坚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努力学习,发扬奋斗精神,做能担当起时代重任的好青年。
未来朝阳先锋队将继续推广仁居镇的红色文化,用活、用好当地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点燃仁居文旅产业新引擎,助推仁居红色文旅振兴发展,在青春实践中贡献自己,在奋发实干中砥砺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武胜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