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吴天炜)近日,广东财经大学砥“荔”前行实践团前往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竹园村开展实践与调研,实践团以满腔热情和专业知识,助力当地荔枝产业和红色文化的发展。经过一系列深入调研和实践活动,团队不仅为竹园村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更为这片红色土地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实践团以“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机械化”为发展目标,持续为竹园村的荔枝产业和红色文化注入新的力量。
“砥”荔前行实践团、指导老师和村委干部的大合照
3月初,“砥”荔前行实践团前往竹园村初步探讨了荔枝产业的现状与挑战。通过与村委会和村民的交流,实践团了解到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荔枝种植与销售的具体情况。竹园村荔枝产业面临季节性强、养护成本高、品种更新快等问题。村民们在凌晨开始采摘,而销售方面则因名声不足而受限。村委会正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引进新品种"仙桃荔",以期提高产业竞争力。此外,村委会计划改良品种,加快冷链建设,建立党支部,鼓励年轻人参与农村发展。这次调研不仅增进了学生对荔枝产业的理解,也为农村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新思路。
“砥”荔前行实践团和村委的座谈会
深入调研,全面了解荔枝产业发展现状。自2024年5月起,砥“荔”前行实践团多次深入竹园村,对荔枝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首次调研中,团队成员与果农一起劳动,亲身体验荔枝种植的艰辛与乐趣。实践团详细记录了荔枝的品种特性、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等信息,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第二次调研中,实践团针对第一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如荔枝产量不稳定、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等,与村委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实践团提出了建立荔枝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发展荔枝深加工等建议,得到了村委和果农的积极响应。
队员们在拍摄荔枝宣传片
创新驱动,打造荔枝产业新高地。6月上旬,砥“荔”前行实践团结合竹园村实际,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实践团以荔枝为载体,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包括荔枝IP人物形象、荔枝主题的服饰、生活用品等。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不仅提升了荔枝的附加值,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此外,实践团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竹园村荔枝的网络销售平台,通过线上推广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荔枝的销售渠道。他们还策划了一系列荔枝文化节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进一步提升了竹园村荔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队员们设计的IP形象
传承红色文化,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砥“荔”前行实践团深知,红色文化是竹园村的宝贵财富。在7月初的实践中,实践团通过走访阮海天故居,深入了解竹园村的红色历史,并将这些故事整理成宣传片,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并且,实践团和村委商议修缮阮海天故居的想法,将其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子前来参观学习。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实践团还策划了“红色文化+荔枝采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体验荔枝采摘乐趣的同时,感受竹园村的红色魅力,助力推动红色文化与荔枝产业的融合发展。
村委干部带领实践团参观阮海天故居
村校共建,共创乡村振兴新局面。7月末,砥“荔”前行实践团与竹园村村委确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了荔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以荔枝产业为核心,红色文化为支撑的发展方向。
队员们设计的旅游路线图
成果丰硕,展望未来持续发力。经过近日努力,砥“荔”前行实践团在竹园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竹园村,砥“荔”前行实践团携手当地,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通过不懈努力,荔枝产业在这里焕发新生,实现了质的飞跃与转型升级。古老的红色文化在这片热土上得到了传承与发扬,焕发出新的活力。最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创新推行的“村校合作”模式。通过与高校的紧密协作,共建研学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也为村庄注入了新知识、新思想。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
同时,实践团制作的荔枝宣传片、文旅宣传片以及各类新闻稿,得到了各大央视频、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数据显示,这些报道累计阅读播放量已超过50万,数字背后是对团队付出和努力的肯定,也是无数人对乡村振兴和“村校合作”模式的认同与期待。
队员们在拍摄农民们采摘荔枝的场景
村委书记表示:“百千万工程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我们村委将全力支持,共建美好竹园村。”“我们要干实事,把乡村振兴这句口号落实到实处,助力当地发展。”蔡老师激励实践团队员们。
广东财经大学砥“荔”前行实践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竹园村的荔枝产业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承提供持续支持。实践团相信,在村委的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红色文化与荔枝产业的共同驱动下,竹园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