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丁媛)在“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的明确指引下,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核心使命,无锡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组建的“锡韵雅地”小分队于 7 月5日至 23 日在无锡市锡山区及惠山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非遗文化传承探索行动。这场行动旨在通过IP设计、文创产品研发及纪录片制作,为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承开辟崭新篇章,强化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锡剧博物馆,学习锡剧历史。通讯员 翟一玮 供图
回顾整个实践过程,“锡韵雅地”小分队开展了全面且深入的工作。他们围绕非遗主题,进行了详尽的历史溯源,广泛查阅资料,走访相关机构和专家,力求梳理出清晰准确的发展脉络。同时,积极开展传承人访谈,与多位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心得,获取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在此基础上,小分队将主要精力聚焦于 IP 形象设计、文创产品开发以及纪录片创作。他们期望通过这些创新形式,不仅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现无锡非遗的魅力,更能为无锡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出崭新的途径。
对于 IP形象设计,团队成员深入研究了锡剧、留青竹刻、吴歌和惠山泥人等非遗项目的独特元素和文化内涵。根据前期调研了解到的的锡剧经典人物形象、留青竹刻独特工艺和吴歌的历史底蕴,他们精心设计,将其转化为富有现代审美风格的 IP 形象。锡剧的经典角色被赋予新生,以潮流插画风格重现舞台风采,塑造了古典而又充满活力的“锡剧精灵”;留青竹刻的精细工艺化作简约而不失深意的图案标识,不仅体现在“留青竹刻精灵”的服饰上,也体现在其专注的神态间;吴歌的律动跃然于数字艺术之中,“吴歌精灵”现代式的头戴耳机与俏皮的表情搭配,展现了吴歌带来的悠然轻松的氛围。不仅如此,为了让这些 IP 形象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团队还将其制作成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表情包。“锡剧精灵”的喜怒哀乐,“留青竹刻精灵”的专注与好奇,“吴歌精灵”的悠然自得,都通过表情包的形式被生动展现。团队也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和喜爱上这些非遗项目。
图为“吴歌精灵”、“锡剧精灵”和“留青竹刻精灵”的IP形象(从左至右)。通讯员 于昕弘 朱力嫀 供图
团队还将非遗IP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希望能以此让非遗文化以更亲和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锡剧主题的蒲扇,轻摇间尽显古风雅韵;留青竹刻的帆布袋,让每一次携带都成为文化的传递;灵动的“吴歌精灵”小挂件,在不经意的展示间成为时尚潮人的新宠。
图为“锡韵雅地”团队制作的锡剧蒲扇、留青竹刻帆布袋和吴歌挂件文创产品样图。通讯员 张玘 供图
结合传媒与艺术学院的专业优势,“锡韵雅地”小分队还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关于无锡非遗的纪录片。团队精心打磨每一个镜头,从拍摄角度的选择到光线的运用,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调试。镜头下,无论是锡剧舞台上的悲欢离合,留青竹刻的细腻刀工,又或是惠山泥人的栩栩如生,吴歌传承人的深情演唱都被一一捕捉并生动呈现。为了确保纪录片最终的呈现效果,后期制作中,他们对素材进行了精心剪辑和配乐,让古老的非遗文化通过现代影像技术,以更加清晰、生动、完整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此外,“锡韵雅地”小分队对于调研活动、IP设计、文创产品和纪录片进行多种渠道宣传。除了传统的媒体平台,还在小红书、抖音、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期望利用短视频、精美图文、热门标签和话题等扩大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热爱无锡非遗文化。
在为期两周的实践过程中,“锡韵雅地”小分队成员紧密合作,克服种种困难。他们不断调整设计方案,优化文创产品的创意和质量,精心打磨纪录片的每一个镜头和旁白。他们以专业的知识和饱满的热情,跨越时空界限,以期触达年轻心灵,为无锡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对无锡非遗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与创意转化,更是对青年学子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一次生动实践。“锡韵雅地”小分队以实际行动,为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贡献了青春力量,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