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高菲)青春如诗行大地,三下乡间情意浓。在7月8至7月18日,有幸跟随桂林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古韵新行,非遗青春实践团来到了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八寨。在葱郁山川间团队成员们看到了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领略了别样的风土人情,给三下乡的旅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侗族,是三江的主体民族,人口最多,至2014年年末共有23.7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8%。侗族是一个充满团结精神的民族,程阳八寨的建设和发展,是侗族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体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侗族人依然保持着这种精神,不断强化民族团结,共同维护和谐美好的家园。
一桥一寨一程阳
烟雨蒙蒙程阳寨,千年侗韵风雨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程阳八寨楼时,团队成员产生了一种身处几千年前的错觉,与现代文化并存而不突兀,这也许就是古朴建筑特有的魅力。沿着青石板路走去,脚下的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游走。周围是层层叠叠的吊脚楼,杉木结构的建筑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侗族老人在门前闲聊,不大点的孩童被大人怀抱,一派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
一路走走停停,转眼间来到了一座风雨桥前。风雨桥,顾名思义,是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眼前的这座桥,精美绝伦,木质的桥梁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质朴典雅。桥上铺着整齐的木板,两旁是雕刻细腻的栏杆,而桥顶则覆盖着一层层的瓦片,形似飞龙。侗族人对于风雨桥的设计和建造,展现了他们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步入桥内,凉爽的空气迎面而来。桥内部由多根立柱支撑,每根柱子上都刻有精美的图案。微风吹过时,悬挂在桥檐下的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透过桥侧的窗棂,可以望见远处连绵的山峦和潺潺的溪水,如此和谐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
一榫一卯一鼓楼
杉木凿榫紧密连,传承匠心不用钉。
当团队成员看到鼓楼时,不觉它与其他古建筑的不同,但通过当地村民介绍,团队成员们才了解并惊叹于侗族人民的智慧。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在侗族木质建筑群落中,无论是复杂的鼓楼、风雨桥,还是简易的凉亭、吊脚楼,工匠们都是遵循均衡、对称、和谐的规律进行营造,并且运用直线、斜线、曲线折线进行多重组合,构成了比例协调、均衡对称、规整完美的建筑营造艺术,充溢着古朴自然的纯手工美感。使团队成员惊叹的另一点在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建筑智慧依靠口传身教,世代传承,流传至今。团队成员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也由衷地被侗族手艺人使命必达的传承精神所折服。
一看一听一感受
长桌如龙绕坪舞,百家筵席喜气扬。
傍晚时分,村寨里的鼓楼成了欢聚的场所。侗家人在鼓楼下设百家宴,人们欢聚一堂。侗族有着“吃百家宴,纳百家福,成百样事,享百年寿”的说法,如今百家宴也成为侗族人民拉动旅游消费的新形式,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迎合了旅游新潮流。近年来,该县通过挖掘侗族村落原生态自然环境及侗文化资源,打造中国最大的侗族文化旅游景区并积极探索“百姓富、生态美、乡村兴”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成为民族地区文旅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新示范、新样板。这也在团队成员心中种下了一颗民族团结、文化致富的种子,正因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才有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绵长,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作为新时代青年有责任和使命,巩固乡村振兴,助力民族繁荣富强。
在程阳八寨的每一天,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里不仅仅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观,更有着侗族人民淳朴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强烈的民族气息,让团队成员们暂时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安逸。这次三下乡的经历让团队成员们深深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智慧的传统文化,依然存在于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如同风雨桥一般,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也提醒团队成员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图为侗族人民设百家宴。(通讯员 宋欣瞳 供图)
图为侗族鼓楼夜景。(通讯员 宋欣瞳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合照。(通讯员 蒋雨彤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菲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