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多彩世界 手中万物乾坤
——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刘骐宁 郭柯旸)"碾黄土麦,汲深井水,一团温软的面团在指尖轻盈幻化,是对食物的礼赞,更是美好的祈愿。"这是花馍匠人对闻喜花馍高度评价。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锻炼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2024年7月20日至7月25日河北传媒学院暑期三下乡“馍”力绽放传统文化实践小队,走进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展开探索之旅。
花馍也叫面花、礼馍。为了祈祷神灵和祭祀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把日常面食做成动物、花鸟、瓜果等各色形状,作为祭祀贡品。在闻喜县,几乎村村都有制作花馍的巧手巧妇,他们借助针梳、刀剪这些常见的生活用具,经过揉捏、剪修、粘、缀等工序,制作出栩栩如生、寓意美好的各类花馍。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用“捏”来形容花馍的制作并不完全准确。从面粉到活灵活现的动物,不仅需要揉面、塑形,更需要心的感悟与享受。非遗传承人贺铁芳说:“不同的花馍拥有着不同的寓意,其制作过程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细腻入微的感悟,更彰显了对传统习俗的深切尊重,一花一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这是对美的极致追求与传承。”
团队成员在山西省卫嫂食品有限公司亲身体验花馍的制作工艺,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压扁的面片被薄薄擀开,细齿的梳子轻轻一压留下精细的纹路,摇身一变成了凤凰的翅膀、花朵的花瓣……捏就的花果、鱼鸟和走兽,要先上锅蒸制定型,晾干后再进行上色。大小不一的画笔在桌上一字排开,最小的笔尖不过比绣花针略粗,用于勾勒花蕊和飞龙的眼睛。只需用笔略点一下,一条翘着胡须的面龙便有了活灵活现的神气。这次体验让团队成员收获到了耐
心与细致,从揉面、发酵到塑形、蒸制,每一步都考验着制作者的专注力和细致度。团队成员通过亲手操作,学会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享受过程中的每一刻。
其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有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与非遗传承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后,成员了解到闻喜“有事必有馍,有馍必成事”的说法。于是团队成员走进运城市博物馆,这片土地的奥秘被尽数揭开。在过去,不论祈雨还是求神,花馍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只闻喜,黄河流域的人民,把对土地的敬重、生活的期盼寄托在花馍里。小麦蒸就的花馍,脱胎于粮食,被染上了绚丽的色彩,似乎自然地将温饱与希望融于一身。闻喜花馍传承至今,已成为闻喜乃至山西一个闪亮的文化符号,不仅是习俗,更承载着闻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明的薪火从这里点点燎原,历史的光斑闪耀着熠熠光辉。经过这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馍”力绽放实践小队深切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获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活动启示成员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坚持身体力行,关注并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去。他们坚信,在青年一代的不懈努力下,非遗传承与社会发展将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骐宁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