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护平湖农田,“碳”索治污奥秘——浙江农林大学“和美共富 碳索浙里”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平湖市开展实践

发布时间:2024-07-30 23: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东鑫   阅读 7.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刘东鑫)农田退水携带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一直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大难题,为探究平湖市农田退水生态化治理“秘方”,6月28日,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和美共富 碳索浙里”实践团赴平湖市开展实践活动。

平湖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开展的农牧渔“全产业”、防控治“全过程”、市镇村“全覆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全”模式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入选全国五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之一。围绕水稻田面源污染治理,从农田的源头防控到生态排水沟的过程拦截,再到河道的水生态修复,一项项技术串联落地,促成了平湖市农田面源污染 “田—沟—河—圩”系统治理,实现稻田退水“零直排”的蝶变跃升。

图为农业面源污染智慧监测平台

在平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智慧监测平台,实践团成员学习了解到,嘉兴平湖创新推广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给“肥水减肥”,实现了稻田退水的生态循环利用。在此过程中,农业面污染检测智慧平台可以实时监测退水中的氮磷含量,助力稻田退水实现“零直排”。

图为生态沟渠实践团成员参观实验装置

在平湖稻田退水零直排现场,实践团成员们观摩学习了“生态沟渠+”对稻田退水进行截流处理的过程,了解到了生态沟渠的生态净化、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功能。目前平湖采取四种生态模式,即节水涵养生态模式,稻田尾水循环利用模式,圩区水系循环利用模式和稻鱼(虾)共生模式。这四种模式都有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的农民收益。

图为生态沟渠

在曹桥街道稻田退水管控平台,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看了平湖市农田内部安装的科技设施(如杀虫灯,土壤熵情等)情况,大数据灌溉管控平台建设情况等。了解到曹桥街道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对农田智能化管理,为稻田退水“零直排”提供技术保障。

此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平湖市的水稻生产节水减排、稻田退水循环利用、生态沟渠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与智慧化管理平台。成员们纷纷表示,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擦亮青春底色,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图/刘东鑫

文/王馨悦

审核/范舒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东鑫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