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人文学院“薪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深入罗源县中房镇开展文化调研与支教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26 13: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徐雯   阅读 8.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徐雯)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始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社会力量之中。2024年7月,闽江学院人文学院“薪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伍以“承扬传统、服务地方”为主线,通过调研编撰、实地宣讲、支教助学三条途径,在罗源县中房镇开展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探源中房深厚的科举文化、家风文明,赋能支教课堂,以文化活水浸润中房少年求知之心,激荡中华优秀传统的力量。

寻溯中房古迹,涵养传统文明之泉

中房镇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实践队员兵分两路,前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太尉宫与林家村旗杆林,围绕其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价值先后开展学习调研。

陈太尉宫素来被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实践队员仔细观摩、记录建筑内榫卯结构、斗拱部件、梭柱立柱,感受其融汇宋、元、明、清风格为一体的传统建筑魅力。随后,实践队员探访林家村旗杆碣,从旗杆林的历史意义、组成结构、名人故事三个板块对林家村老人进行采访,为林家村“龙吟环宇三子十孙一门九顶戴”、“凤鸣文笔乡试会试罗川第一名”的辉煌佳话形成两份文字访谈材料,并讨论以“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为题为当地村民开展文物保护宣讲,呼吁村民重视中房文物沿传,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文化宣传,自发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同时,实践队员基于此次调研设计了一节中房传统文物专项闽都文化课,为中房少年们讲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每一处遗迹、更好的认识和认同家乡文明。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陈太尉宫。通讯员 黄煜 摄

转化乡土资源,发扬优良村训之风

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基于前期调研与支教实践,实践队员同步了解,中房镇拥有旗杆林、林家祖厅等20多处名胜古迹以及明清古厝。

在文物保护进行的同期,实践队员就中房村风精神文明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发扬与转化展开讨论,开辟“村风文明”专题宣讲,将各姓氏宗祠、祖厅中记载的“仁慈忠孝”等祖训族训传递给中房少年及当地村民。尤其详细介绍了林家村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祖训,以科举名人的榜样力量激励中房学子求学上进,既把握当地文化资源,又创新传播形式,以本土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文明治理。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林氏族人名人伟绩。通讯员 黄甜甜 摄

丰富支教课堂,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薪火实践队的成员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文明,从文史传教、美育启蒙、体质提升三个维度设计闽都文化、非遗文明、中华才艺展示、古诗歌谣、国风舞蹈、五禽戏等系列课程,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与中房少年面对面。

在闽都文化课上,实践队员们以三坊七巷文化、昙石山遗址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等历史文化知识为载体,为孩子们讲述闽都的传统工艺、名人风采、特色民俗,让闽都魅力浸润人心。在中华才艺展示课上,实践队员以折扇、灯笼、中国结、窗花剪纸为载体,通过编制、裁剪、配色、构图设计等步骤,逐步体会中华非遗的独特审美价值。在五禽戏的一招一式中,孩子们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和神韵,直观地接触到这一古老的健身功法,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了解到“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国学经典。通讯员 徐雯 摄

图为实践队员带领学生练习五禽戏。通讯员 黄甜甜 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薪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将继续在调研学习中深研中房底蕴、在宣讲中发扬乡风文明、在支教实践中传播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让支教暖风吹拂中房大地,以青年臂膀担负传承使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雯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