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汪锦怡 刘轩明 黄思茗 刘鑫渝)7月17日,“澧韵华章”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石门县壶瓶山镇,旨在深入挖掘并传承那璀璨的非遗瑰宝——泰和合宜红茶。此次行动不仅是对古老茶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传承责任的坚定践行。
图为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在泰和合红茶号前合影
“澧韵华章”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步入泰和合宜红茶那古色古香的茶号(承载着深厚茶文化与历史底蕴,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传统茶业商号),仿佛穿越回了往昔的辉煌岁月。茶号内,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匠人的卓越技艺与对美学的极致追求。而墙角静静摆放的雕花马鞍,更是让人联想到昔日茶马古道上,商队穿梭、马蹄声声的繁荣景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和合宜红茶第五代传承人王凯波深情地讲述中,泰和合红茶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脉络缓缓铺展——从清朝的初创风云,到民国的鼎盛时期,再到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采茶技巧
随后,团队一行来到了泰和合宜红茶茶叶种植基地,亲身体验了采茶过程。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细致观察茶叶的色泽与形态来判断其成熟度;并掌握了采茶轻巧而精准的手法,将一片片嫩绿的茶叶轻巧地收入篮中。 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茶农日常劳作的艰辛与不易,对每一片茶叶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意识到,每一杯香醇的红茶,都凝聚着茶农的心血与汗水,也承载着对土地、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图为泰和合宜红茶茶叶
最后,在非遗传承人王凯波先生精心打理的茶室中。他们品尝了地道的宜红茶,那独特的茶香令他们回味无穷。在王凯波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他们还学习了红茶制作的传统工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步骤,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同时王凯波先生还分享了自己作为传承人的心路历程与责任担当。他强调泰和合红茶不仅仅是饮品,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泰和合宜红茶的创新发展,让这份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成员与王凯波先生进行访谈
此次“澧韵华章”团队的壶瓶山镇之行,不仅是对泰和合宜红茶非遗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成长的飞跃。团队成员亲历了茶山的翠绿与茶农的辛勤,聆听了传承人的心声与智慧,品味了宜红茶的茶韵与醇香。他们纷纷表示将这份宝贵的经历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携手年轻一代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他们坚信在不懈的努力下,泰和合宜红茶这一非遗瑰宝定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的桥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锦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