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竹蜻蜓”支教团队举办“‘饪’你烹调,寻味中华”模拟厨房活动

发布时间:2024-05-21 15: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94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校园活动

大学生云报重庆5月21日讯(通讯员 肖雨欣 徐旻艺)一饭一菜,催生人间烟火;一锅一勺,捧出人生五味。2024年5月17日,在夏日道不尽的绿荫树浓中,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竹蜻蜓”支教团队于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学雅食府二楼举办“‘饪’你烹调,寻味中华”模拟厨房活动,细心雕琢每道传统佳肴,共赴一场人声鼎沸的味觉盛宴。

在幸福未被发觉的时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平凡的日子”。在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午后,小竹蜻蜓们推着车穿梭在热闹的超市中,货架上是琳琅满目的蔬果,推车中是柴米油盐的幸福,跟随镜头共同记录此刻的浪漫,他们满载快乐尽兴而归。氤氲的芳香显示出食材本真,蒸腾的热气预示着后厨的热火朝天,锅碗瓢盆是食材的江湖,在这里,每一个细微的味道都得以完美呈现。土豆削皮,在利落的刀声里成丝成片;尖椒开膛,同滚刀的青椒预备麻辣的惊喜;鸡腿花刀,用丰富的调料来一场按摩去腥;在略显生涩的技艺手法之间,或圆或钝的食材逐渐成为规整的细丝与小块,只待起锅烧油,使其独一无二的滋味得以呈现。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备菜 樊宇翔 摄)

繁琐的步骤和耐心的等待,只为通过烹饪的修行,将简单的食材转化为美味的佳肴,带来内心的满足与宁静。挽袖动手,使刀工、火候、五味调和;烈火烹油,于翻炒、颠勺、起锅的过程中煸出生活的浓香;如若美味的背后藏有秘诀,恐怕便是制作时的恪守与专注。杨绛先生曾说:"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过是灯火阑珊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添油的小炒滋滋作响,土豆泥的蒸煮水汽缭绕,美拉德反应之中蕴藏着无尽的人间烟火气,小竹蜻蜓于汲汲忙忙的学习生活之中寻觅空隙,一场短暂的烹饪也成为他们自我治愈的良方。寻觅传统菜式的独特韵味,请教学雅食府的师傅们厨艺进阶的妙招,无论是地三鲜还是水煮肉片,都在品鉴之时让味蕾在舌尖上跳舞,让心灵在美食的世界中畅游。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炒制菜品 郭佳一 摄)

共话传统心愈静,品味珍馐情更亲。此次烹饪的十数道菜品,竹蜻蜓支教团队有幸邀请到来自巴基斯坦的“Ak”同学一同品鉴各类中华传统美食菜式,让这座文化与情感交融而成的桥梁突破语言的障碍,传递中巴友谊中的温暖与关爱。2024年是中巴建交73周年。习近平主席强调:“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将始终同巴方坚定站在一起,携手同心、砥砺前行,弘扬好‘铁杆’友谊,统筹发展与安全,开展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推动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的台阶,为两国乃至地区的和平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友谊不是彼此凝望,而是看向相同的地方。70多年来,中国与巴基斯坦间的关系特殊友好,“铁杆”友谊历久弥坚,在两国领导人的精心培育和促进下,双方已发展成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为加快构建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和衷共济、同力协契。

(图为团队成员与外国友人一起品尝美食 杨灵希 摄)

从荒漠到平原,从山地到海洋,中华民族用食物感知世界,也让浪漫无限蔓延。走过千家万户,穿越万水千山,香气四溢的传统美食让国人垂涎欲滴,更是让外国友人赞不绝口,或许不同地域所钟爱的味道迥异,但那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同。品味生活的甜酸苦辣,“竹蜻蜓”支教团队于模拟厨房之中挥洒汗水又分享欢笑,“敢想敢为又善做善成”,让食材经历无数心手合一的塑造,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独家风味;让厨艺历经高温的融化锻造,在跨越南北的惊艳之味中更上一级。从手到口,从口到心,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图为菜品成果一览 王梦琦 摄)

一碗人间烟火,食的是珍馐佳肴,品的是世间百味。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在食物上,化作平凡的一日三餐。缱绻的春风还未走远,夏日的蝉鸣已落满枝头,走进初夏的光影之中,灶台的炽热燃起心中的烈火,碗碟的碰撞创造出青春的乐章。挽袖烹调专属于“竹蜻蜓”的美味佳肴,那些岁月流转中不经意间的细碎和温暖,终将汇聚为夏夜繁星,照亮少年的追光路径,于蝉鸣声中放飞梦想的竹蜻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0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