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赴泾县“宣于纸上,红于泾溪”调研团队采访泾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任陈志宏

发布时间:2023-07-08 22:30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洪雅洁   阅读 94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导语】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泾县“宣于纸上,红于泾溪”调研团队对泾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任陈志宏进行采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辈子就像一篇文章,有的人匆匆落笔,匆匆结束,有的人写的很慢,从青丝到白发,一直撰写、润色和修改,每一字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咀嚼,前者如雁过无影,后者却似飞鸿踏雪有痕,比如,陈志宏。


陈志宏为实践队员讲解新四军历史  李帅帅 摄

泾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任陈志宏是土生土长的泾县人,从小便对泾县新四军的历史耳濡目染,“这么多年了,我还在继续从事这份工作,主要是有兴趣,我对这项工作也有感情,我要把党的历史,尤其是新四军的历史,写出来,讲出来,传播给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要把党的光辉历史,把先烈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陈志宏满怀激情地说道。从应征入伍的青年到中文老师再到研究新四军历史的党员学者,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颗拳拳爱党心。“新四军在泾县走过的每一座山、跨过的每一条河,我都一遍遍走过,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泾县新四军的历史!我七十一岁了,但是我还在研究党史新的内容、新的领域,这些我还不知道呢,我还要去深挖!”阅读书本,实地考察,采访,他不断完善补充新四军的史料史实,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皖南新四军历史的日渐详实,背后是陈志宏数十年的努力。

“我年轻的时候当过铁道兵,成昆、湘渝、青藏铁路我都参与过修建!”陈志宏见证了许多国家铁路干线从无到有的全过程,那时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在修路过程中,也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特别是在修筑青藏铁路的时候,青藏高原缺氧,但不缺信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常年在深山,在沙漠,在戈壁上工作,要打隧道、架桥梁,这个是很苦的。”以陈志宏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用血汗铸就了举世震惊的“天路”。格尔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荒漠,依托交通枢纽建设带来的机遇,变成了一座迅速发展的城市。“我们铁道兵走小路,修大路,为人民开辟幸福路。去的时候是一片荒滩,走的时候留下一座城市。”青年时期的当兵经历对陈志宏影响很大,使他更有责任感,为他之后研究新四军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陈志宏拥抱信仰,深怀赤诚,用切身经历向人们展现着义无反顾、坚定不移的精神风貌。

由于工作调度,陈志宏先后担任过各种职位,在当干部时,他坚持用温暖的心去帮助村民们,用真心换真心,用真情关怀他人,在泾县党史办十年的研究新四军历史的过程中,他不断挖掘,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功。退休后,他担任泾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任工作,他希望,能够将新四军精神传递给更多人。陈志宏表示,如果身体条件和家庭允许,他会一直追随党和国家的脚步,“我是党和国家的人!”


陈志宏在研究党史资料 张子昂 摄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陈志宏扎根于新四军历史研究这条道路,以爱国之心,发扬新四军红色精神;以毕生信仰,坚定追随党的光芒;以一代传承,让新四军精神以他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青年一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