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学子探寻千年寿纸——宣纸与大国工匠之间的文化情缘

发布时间:2023-07-08 22:02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阅读 98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新唐书•地理志》上有记载,宣州出产一种与众不同的好纸,其质地纯白细密、光而不滑、密而透光、绵软坚韧,且不腐不蛀宜书宜画,有纸中之王的美称。由于这种纸产于宣州府,后来大家就把它称为宣纸。在唐代,安徽泾县属宣州管辖,宣纸也因地方而得名。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泾县“宣于纸上,红于泾溪”调研团队来到安徽泾县,探寻笔墨丹青永驻的背后——宣纸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在宣纸文化园合影(安徽师范大学张子昂 供图)

一大早团队成员就驱车前往依山傍水的宣纸文化园,整个建筑群以白色为主,优雅大方,富有线条美,在简洁的同时又极富东方古韵。沿着园内小路,正在晾晒的青檀树皮均匀铺在光秃秃的山坡上,它们用颜色见证着时间的力量,一颗青檀树每三年可以收割一次枝条,通过精挑细选、千锤百炼,108道工序方得一张宣纸。工匠们沿袭古法,将纸料浸泡漂白、舂捣洗涤,得到的纸浆,经由泾县苦竹抽丝、编织制成的纸帘轻抄,获得均匀的湿纸,再用天然松针刷将一张张薄如蝉翼的湿纸刷在高温钢板焙表面进行烘干。这样一整套步骤下来,毛边宣纸才算完成。

图为周东红师傅正在进行捞纸工作(安徽师范大学李帅帅 供图)

来到这里,团队非常荣幸的采访到了大国工匠周东红、毛胜利师傅还有全国劳模、奥运火炬传递手赵永成师傅以及九零后小姚师傅。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他们与宣纸结缘的故事,更在他们的坚守中明白了宣纸的意义。在采访赵永成师傅的时候,他滔滔不绝地为团队成员讲起他与宣纸的故事。“以前师傅要求我们来干这一行第一个是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第二个一定要心细如发,如果不是心灵手巧,一张纸是接不下来的”在赵师傅朴实的话语中,大家能感受到宣纸制作的不易,他曾经为了工作长时间不回家,甚至家里的孩子都快不认识他了,但是为了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把这个工作做好,他没有想过退出。采访过程中,成员们发现这些有名的宣纸匠人在获得荣誉之后,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这项文化传承发展下去的必要性。

九零后小姚师傅看起来与老师傅们“格格不入”,他在短视频平台有十多万粉丝,账号主要用于宣传宣纸文化,通过这种创新形式的宣传,他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样一种古法技艺在当代有着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为赵永成师傅接受团队成员采访(安徽师范大学李帅帅 供图)

宣纸虽薄,却承载了太多的重量,是从古到今匠人们汗水的累积,也是历史沿革的厚重,一叠宣纸,承载着割舍不断的文化血脉,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明珠,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传递出令人折服、惊叹的智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是中国人民的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超级新星团队在宣纸匠人的精神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责任感,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当踔厉奋发,将宣纸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通过多种创新形式的宣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宣纸文化传承赋予更多的活力与价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