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青年学子携手气象局开展暑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31 15: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俊强 杜万聪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陈俊强、杜万聪)7月初,南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气象万千"科普志愿服务团走进南通市气象局,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活动通过科普讲座、趣味实验、课业辅导和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为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科学探索之旅,在丰富孩子们暑期生活的同时,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图为“气象万千”志愿者与南通市气象局负责人合影

7月3日,在启动仪式上,气象局王书记对大学生志愿者们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你们能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深奥的气象知识转化成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在他们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王书记还特别强调,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接着学生代表李明星表示,这个暑假,我们将以"知识传播者"和"科学引路人"的身份,通过趣味实验和互动教学,为孩子们揭开气象奥秘,传递科学乐趣。承诺用专业、创意和爱心,让每个孩子在探索中收获成长,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图为“气象万千”志愿者作活动发言

上午,南通市气象局科普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医生叔叔阿姨都要我们勤洗手吗?"志愿者的问题刚抛出,教室里就响起此起彼伏的回应声。来自南通大学"气象万千"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正在为社区孩子们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生活与科学探秘"知识讲课。

课堂从"自然现象探秘"环节拉开序幕。志愿者用精美的三维动画演示了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阳光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家,用水滴当调色盘。"志愿者形象的比喻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当屏幕上出现双彩虹的实景视频时,小朋友激动地举手分享:"上周雨后我就见过这样的彩虹!"志愿者们趁机引导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讨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气象谚语背后的科学道理。

7月8日的科学实验课将活动推向高潮。音叉共振实验让孩子们发现"声音会传染"的奇妙现象;辉光球实验展示了电离子的神奇魅力;空气炮实验则让小朋友们直观感受到气流的力量。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们分组操作实验器材,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动手调整参数,在实践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辉光球实验将活动推向高潮。这颗闪烁着神秘光芒的电离子魔幻球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当志愿者启动装置,球体内绽放出绚丽的紫色辉光时,教室里响起一片"哇"的惊叹声。更神奇的是,当小朋友将手掌贴近玻璃球面时,原本均匀分布的辉光立刻像被施了魔法般向手心汇聚。通过这个直观的演示,抽象的电磁学知识变成了孩子们可以互动的奇妙现象。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展现出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为什么音叉要成对使用?""辉光球里的电会跑出来吗?""空气炮能不能把气球打爆?"志愿者们耐心解答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

7月10日,市气象局组织志愿者参观气象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气象科普活动。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志愿者们沿着气象发展的时间轴线,系统了解了气象科学的演进历程及其社会价值。

图为志愿者参观南通市气象局气象博物馆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拓展了志愿者的气象知识,更深化了他们对气象工作价值的理解。许多参观者表示,通过了解从甲骨占卜到卫星遥感的科技发展历程,深刻体会到气象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活动最后,讲解员强调气象服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呼吁大家更多关注气象信息,共同提升防灾减灾意识。这次参观为志愿者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为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撰文 | 杜万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俊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