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塔里木大学“青禾红韵”实践团在负责人汪万里的带领下,赴第一师十六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实践调研活动。团队以塔河源地标和荷花公园为主要参访地,通过实地走访、生态体验与红色宣讲相结合的方式,深度采集军垦记忆,感受边疆生态新貌,传递历久弥新的兵团精神。
团队首先抵达塔河源标志区。这里地处三河交汇,水势蜿蜒,柽柳成林。成员们沿木栈道穿行于郁郁葱葱的柽柳林中,一边聆听汪万里讲述早期兵团人如何在荒漠中开渠引水、植树固沙,一边用镜头和笔记记录这片曾经荒芜、如今生机盎然的土地。队员王晓艳感慨道:“站在塔河源头,仿佛能听到当年军垦战士抡镐挖渠的号子声,看到他们顶着风沙植树的身影。”
第二研学地点十六团荷花公园。千亩荷塘碧叶连天,粉色与白色的荷花亭亭玉立,与远处防风林带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塞外江南的美丽画卷。公园中不仅设有军垦文化展廊,还保留了当年垦荒时使用过的犁具、水车等老物件,成为融合历史记忆与生态景观的独特教育基地。实践团成员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通过展板图文和实物展示,系统了解了十六团从“治沙、治碱”到“筑湖、植荷”的生态变迁历程。
研学期间,队长汪万里带领队员主动向游客开展红色宣讲。在荷花亭畔,他们以“一朵荷花一座城”为主题,向来自各地的游客介绍兵团历史,讲述老一辈军垦人如何将戈壁变为绿洲,又如何在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很多游客驻足聆听,尤其是一些老人频频点头,甚至补充起自己的记忆片段。一位从河南来疆旅游的王先生说:“原来荷花背后还有这么动人的故事,这不仅是一次旅游,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此次“青禾红韵”实践团的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军垦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生动的生态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播实践。它巧妙借助“荷花节”预热期的人气,通过景区走访、志愿劳动、现场宣讲等多元形式,让红色故事“走”出来、让生态理念“活”起来。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青年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热情,也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通讯员:汪万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万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