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为了更科学地研究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防治工作,2025年7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法政学院“筑网育林”实践队有幸采访南京市溧水区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徐逸斐医生,邀请徐医生结合临床实践,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其成因,并为法律完善与干预机制提供专业建议。
图为“筑网育林”实践队出发合照/供图:杨泉燚
徐逸斐医生指出,未成年加害者中普遍存在“道德合理化”等认知偏差。例如,有学生传播同学恶意P图后辩称“大家都笑不算欺负”,从众心理削弱了责任感。网络匿名环境导致的“去个性化”现象更易诱发欺凌行为,如一名线下温和的女生在匿名论坛长期辱骂同学,因“看不到对方反应”而将伤害视为游戏,情感反馈缺失使欺凌行为重复发生。
图为“筑网育林”实践队采访画面/供图:肖雨暄
值得注意的是,超30%的网络欺凌受害者可能转化为加害者进行报复。徐逸斐医生强调,对于此类因心理创伤崩溃导致的行为转变,应优先启动心理干预修复创伤,司法追责需在创伤评估后进行。同时,非暴力欺凌(如嘲讽性昵称、排挤拉群)常被忽视,却可能导致受害者严重心理问题甚至社会功能丧失(如不敢上学)。她建议法律将“导致社会功能丧失”作为界定“情节严重”的重要客观标准,心理学可通过行为指标等辅助构建伤害证据链。
图为徐逸斐医生结合沙盘模拟解释受害者心理机制
面对群体性网络欺凌中参与者常以“法不责众”自我开脱的现象,徐逸斐认为应通过专业心理评估有效区分参与者角色(如主谋胁迫与被动从众)。对被动参与者,可探索采用强制心理矫正等替代性惩戒措施。针对利用黑客、深度伪造等技术手段的新型欺凌,则需重点分析其动机是“技术好奇”还是“蓄意伤害”,建议从技术沉迷度、伤害认知度及补救行为三个维度综合评估其犯罪意图。
图为徐逸斐医生讲解专业心理评估机制的具体内容
徐逸斐医生的专业解析,为更精准地界定网络欺凌、划分责任及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了关键心理学支撑。“筑网育林”实践队成员在此基础上将更加明确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案件界定,后续研究也将拓展视角,聚焦心理动机,全面掌握网络欺凌前中后期心理特点,制定应对措施。
通讯员:杨泉燚、沈丹琦、李思颖、严沁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泉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