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翼如何温暖“银发时代”?——江苏师大学子社区实践中的创新与人文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8 20: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郎佳慧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公平与温度的时代呼唤。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数字浪潮奔涌的交汇点上,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子们,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而是带着总书记的嘱托,于近日走进了徐州市纺西社区,开展“智慧助老,科技惠民”社会实践。这场实践,远非一次简单的志愿服务,它更像一份由青年书写的、关于如何在科技高速路上不落下任何一个群体的深度答卷。


一、从“智能门卡”到“守护入口”:技术赋能的深度与温度

无线电小组展示的“社区地图PCB智能门卡”,其精巧之处远超表面的便捷。它巧妙地将冰冷的集成电路(芯片、元器件)封装于承载着社区集体记忆的物理载体(地图)之中。这看似微小的设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技术适老化”理念——科技产品不应是强加于人的复杂操作,而应无缝融入用户熟悉的生活场景,降低认知门槛。

然而,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对社区安全生态的重构潜力。设想中预存老人/儿童信息、仅供警方调用的专用软件,指向的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议题:如何在尊重隐私权的前提下,利用技术为易走失人群构建快速响应机制? 这超越了简单的产品展示,触及了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与社会治理的精细化需求。学子们的构想,是对“科技向善”的一次具体探索,尝试在效率与安全、便捷与隐私之间寻找平衡点。它启发我们思考:科技创新如何从追求“酷炫”转向解决“痛点”,特别是那些关乎弱势群体生命安全的“刚需痛点”?这张小小的门卡,是技术从“工具理性”迈向“价值理性”的具象化尝试。

图为团队成员介绍PCB板子

二、跨越“数字鸿沟”:一场关于尊严与融入的代际对话

辅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其意义远不止教会几个操作按钮。它直面的是数字时代结构性不平等的冰山一角——当社会运转日益依赖数字平台,那些被技术“边缘化”的老年人,面临的是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公共服务乃至消费权益的全面受限。这本质上关乎社会包容性与公平正义。

实践团成员“一对一”的耐心,其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了技能的传递。当一位奶奶欣喜于“不用带零钱”时,她收获的不仅是支付便利,更是被数字世界接纳的尊严感与掌控感。这场教学,是青年一代对“数字原住民”优势的反哺,是一次弥合代际认知裂痕、重建社会连接的温情实践。它拷问着整个社会:除了依赖青年的志愿行动,我们是否建立了更系统、更可持续的机制(如社区数字学堂、适老化改造标准、反技术歧视法规)来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数字生存权”?江苏师大学子的行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在这方面的巨大需求和责任。

图为团队成员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机

三、安全科普:从知识传递到风险社会的“韧性”构建

用电安全讲座的价值,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被显著放大。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反应减缓,加之独居比例上升,使得居家安全隐患的风险系数倍增。宣讲团聚焦3C认证、识别老旧线路、规范使用电器,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内容,实则是在为社区的“安全韧性”添砖加瓦。

它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风险社会中,科学普及(尤其是面向脆弱群体的科普)是提升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基础工程。 将专业的安全知识“翻译”成老人听得懂的语言,用生活案例替代枯燥条文,这种“转译”能力本身就是科学普及的核心竞争力。这要求科普工作者不仅懂科学,更要懂人心、懂社会。物电学子的实践,彰显了科普工作的人文关怀转向——科普不仅是知识的“告知”,更是能力的“赋能”,是帮助个体在复杂环境中识别风险、保护自身安全的“软盔甲”。

 

图为团队成员介绍用电知识

四、扭扭棒与科技之光:人文温度是不可或缺的“另一翼”

手工扭扭棒环节的设置,堪称点睛之笔。在展示了科技的硬核力量之后,回归到最质朴的手工互动,其深意在于:科技惠民,不能只有“智”与“能”,更要有“情”与“趣”。 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精神慰藉、社交互动、价值感与被需要感,有时比物质便利更为重要。

成员们带领老人制作“小南瓜”,共同协作、分享欢乐的过程,营造了一个充满信任与归属感的“心理场域”。这不仅消解了科技可能带来的距离感,更传递了一个核心信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冰冷的电路板与温暖的扭扭棒在此刻交融,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托举起有温度、有质感的美好生活。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人共同制作扭扭棒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社区服务,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智慧与担当的集中展现。他们在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将青春的活力注入社区治理,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在基层土壤。他们用专业的知识、耐心的态度和真诚的热情,切实提升了社区老年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了坚实而充满活力的青春力量。科技之光,因注入人文关怀而更加温暖;幸福晚年,因融入科技智慧而更加可期。江苏师大学子的脚步不会停歇,科技惠民的暖流将继续在更多社区流淌,照亮更多“夕阳红”的幸福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郎佳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