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渐衰声渐微,口口相传焕新生
在镇江运河路社区窗明几净的活动室里,空调送着凉风,日光灯点亮大学生明澈的目光,照亮的是老人热情慈祥的脸庞。室外夏日的蝉鸣与室内普通话练习声和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镇江方言教学声隔窗相应。一群银发老人和青春洋溢的大学生围坐在一起,这里正上演着“千语绘中华”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带来的别开生面的语言文化“双向学习”课。
一、因语言不通迷失在钢铁丛林,他们耐心牵起老人的手
8月11日傍晚,东海县街头发生暖心一幕:一位八旬老人在车流中迷路,执勤女警发现后,因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最终机智地通过电脑打字沟通,成功帮助老人安全回家。这样的事情不是个例,但也不是每一位老人都能及时得到帮助。
“挂号请到这边”、“请出示付款码”……这些对年轻人再平常不过的普通话表达,却可能是许多老人融入现代生活的“拦路虎”。实践团成员小李注意到,社区的王奶奶每次去医院都因为说不清需求而紧张。于是,她和队友们精心设计了一场场“模拟实战”:在社区活动室里“开”起了小医院、小超市,甚至模拟公交站台。
“奶奶,跟我念:‘请问,心内科怎么走?’”小李耐心地示范着,王奶奶有些不好意思地跟着学,发音虽不标准,眼神却充满认真。当王奶奶终于用普通话在“模拟挂号处”成功“挂上号”时,脸上绽开的笑容比夏日的阳光还灿烂。一旁的张爷爷则在大学生小田的指导下,颤巍巍地学着用手机“扫码支付”买“菜”。“以前不敢用手机,怕说错,现在娃们教得明白,心里有底了!”张爷爷的话语里满是欣慰。大学生们用年轻的肩膀,努力帮老人们跨越那道因语言而加深的“数字鸿沟”。
▲图为队员在教老年人掌握常用普通话表达
二、“老镇江”的方言课堂:乡音里的乡情密码
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实践团的同学们也深知乡音的珍贵,乡音是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他们带着真诚和敬意,成了社区里“老镇江”们的小学生。
“乖乖隆地咚!这个词表示特别惊讶,就像看到什么了不得的事!”精神矍铄的赵大爷拍着大腿,用地道的镇江话教着大学生小倪。小倪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乖乖隆地咚”,旁边还画了个惊叹号。“‘来丝’就是‘厉害’、‘真棒’的意思!”另一位李奶奶补充道,脸上带着传授“秘籍”的自豪。大学生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这些充满生活智慧和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认真模仿着独特的发音韵味,更聆听着词汇背后鲜活的市井故事。一堂原本可能枯燥的方言课,充满了欢声笑语,青年学子与社区老人的距离,就在这一词一句的乡音传授中被悄然拉近。
▲图为队员们向“老镇江”们请教普通话
三、故事会上的“时光机”:老城记忆在语言中流转
为了更深地触摸这片土地的根脉,实践团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语言故事会”。
社区里最年长的孙奶奶成了主角。她动情地讲述着运河畔的桨声帆影,老城墙下的烟火人间,还有那碗闻名遐迩的锅盖面背后的趣闻轶事。岁月的沧桑在她温和的镇江方言里流淌,仿佛一幅生动的老城画卷在年轻人眼前徐徐展开。大学生小史坐在孙奶奶身旁,一边用普通话认真地记录、复述,一边轻声提问。这一“说”一“记”,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青年学子们成了珍贵的口头历史和城市记忆的聆听者与守护者,那些沉淀在乡音里的文化基因,在年轻的心田悄然种下。
▲图为老年人在讲述精心准备的镇江故事
四、情暖桑榆,传承启新:一场双赢的暖心实践
活动结束时,老人们不仅收获了一沓写满常用普通话的小卡片,脸上更洋溢着跨越沟通障碍后的轻松与喜悦。而大学生们,背包里装满了记录的方言词汇和本土故事,心中则沉甸甸地装下了守护地方语言文化的责任。
“教老人普通话,让他们生活更方便;学地道方言,让我们更懂这座城。”实践团成员小陈感慨道,“这真的不是谁教谁,是我们一起在学习、在传承。” 这场充满温情的实践生动地证明:学好普通话,是为了更好地沟通与融入;不忘家乡话,是为了守护文化的根与魂。两者并非背道而驰,而是并行不悖,共同谱写着中华语言文化的多彩乐章。
“千语绘中华”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的这群青年学子,用真诚与行动,在运河路社区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桥的一端,连接着老年人拥抱现代生活的便利;桥的另一端,连接着地方方言和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这座桥的名字,叫做“青银共守,乡音乡情”。
▲图为实践团和老人们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闵智恒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