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7日,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轴承未来,龙驹筑梦”社会实践团深入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以红色传承、安全守护、科技科普、社区调研为核心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团队紧扣“国家所需、乡村所盼、青年所能”,用专业所长服务基层,在龙驹镇的乡土大地上留下了青春奋斗的深刻足迹。
红色展馆中的精神传承:在历史深处汲取奋进力量
“这面斑驳的革命宣传墙,当年曾是群众传递情报的‘密码本’;谭家院子的青砖缝里,藏着地下党员与乡亲们共守的秘密。”7月15日下午,龙驹镇文化服务中心内,实践团成员们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凝视着泛黄的史料与实物展品,沉浸式回溯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
“在渣滓洞监狱的展板前,看到唐虚谷烈士‘竹签钉十指,难改赤子心’的绝笔信,突然懂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参观结束后,一名实践团成员在笔记中写道。团队还特别关注到龙驹镇红色资源存在原党支部旧址利用率不足、革命故事传播范围有限等困境。因此,成员们结合专业特长提出建议,指出可以依托3D建模技术还原革命场景,制作互动式红色教育手册,让沉睡的历史资源转化为育人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老党员讲解龙驹红色历史。郑炜谕 供图
科普课堂里的科技种子:用专业所长点亮乡村童心
“大家看,这个‘小智’能听懂指令跑圈,靠的是它肚子里的‘小大脑—— 单片机!”7月16日上午,龙驹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实践团成员手持自主研发的智能小车,为10余名当地儿童开展机械知识科普课堂。当小车按语音指令完成“绕障”“倒车”等动作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纷纷举手要求“指挥”小车,现场气氛热烈。
针对龙驹镇科普资源匮乏、留守儿童占比超40%的现状,团队发挥机械专业优势,将“移动实验室”搬到了乡村。在3D打印技术讲解环节,成员们带来了用PLA材料打印的恐龙模型、齿轮摆件,通过“层层堆积如挤奶油”的生动比喻,让孩子们理解复杂的增材制造原理。“我想打印一个会动的稻草人,帮爷爷奶奶看庄稼!”一名孩子的奇思妙想被团队认真记录,成员们表示将后续为孩子们寄送简易3D打印图纸,延续这份科学探索的热情。
团队还创新采用“理论讲解 + 情景模拟 + 视频示范”模式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实践团成员扮演“溺水者”与 “救援者”,完整演示从呼救、科学施救到心肺复苏的全流程,配合专业急救视频,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不私自下水”“遇险要呼救”等安全要点。
图为实践队员为小朋友展示3D打印作品。郑炜谕 供图
多元实践中的青春担当: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角落的实干身影
在龙驹镇的三天实践中,团队的脚步遍布基层治理的多个角落。成员们扛起扫帚、铁锹奔赴滨河公园及周边街道,清理垃圾杂物、铲除卫生死角,用3小时的劳作让街区环境焕然一新,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实践团还前往当地养老院,为老人们送去陪伴与关怀。成员们搬来小板凳与老人唠起家常,听他们讲述龙驹镇的变迁故事,同时协助护工清扫房间、整理杂物。“这些娃娃像自家孙辈一样亲,陪我们说说话,心里亮堂多了。”一位老人说道。
图为社会实践团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郑炜谕 供图
团队聚焦龙驹镇发展痛点开展社区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详细了解当地产业发展、非遗保护等情况。针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青年参与度低”的问题,成员们结合调研数据,提出“非遗 + 短视频”推广、校园兴趣班培育等建议,形成书面报告提交镇政府。实践团也与龙驹镇社区工作人员召开总结会,围绕校地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等内容深入交流,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合影。郑炜谕 供图
从红色展馆里的历史沉思,到科普课堂上的科技启蒙,再到社区调研中的问题梳理,实践团成员们用专业能力回应基层需求,以实干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团队成员在总结时说道:“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清扫街道时扬起的扫帚,是教孩子操作智能车时握住的双手,是记录老人故事时写下的笔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向滢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