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沧桑岁月,热血燃情兴伟业

发布时间:2025-08-14 12: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顾页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8月14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铭记沧桑岁月,热血燃情兴伟业”暑期实践团队成员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为深入了解过往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引导青年学生从历史记忆中获取前进动力,旨在通过回望历史筑牢理想信念,让同学们明晰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

纪念馆坐落于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之上。作为中国首座以南京大屠杀史实为主题的专史陈列馆,是集遗址保护、史料陈列、和平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纪念场馆。其建馆的意义超越地域与时代:既是为 30 万遇难同胞建立永不褪色的记忆坐标,更是以历史实证告诫世人战争的残酷性。

8月14日下午一点,八位团队成员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门口会合,简要介绍了此次行程后,步入纪念馆内开启严肃的参观与学习。

图为母子雕塑 田昀禾摄

实践团成员首先参观了雕塑广场和史料陈列厅,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实物史料、影像记录及场景重现,让大家直接认识到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的反人类暴行,目睹了遇难者的悲惨境况,更体会到那段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伤痛。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物证。破碎的玉镯上残留着黑褐色痕迹,焦卷的全家福里孩童天真的笑容,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刻有“南京役”字样的刺刀、记录杀人比赛的泛黄日记,以及日军使用的麻绳等物品,更是揭露侵略罪行的铁证。

图为遇难同胞雕塑 田昀禾摄

接着成员来到了集会广场和“万人坑”遗址处。悼念广场上,刻着遇难者数字的黑色碑体庄重伫立,与象征和平的雕塑形成强烈反差。万人坑遗址中,层层堆叠的骸骨形态各异,仿佛在倾诉着往昔的惨烈与悲怆,把侵略者的暴行凝结成永恒的历史印记。层层白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残酷行径,团队成员自发低头哀悼,深切怀念遇难的同胞,心中满是对和平的珍惜与对历史的敬重。

出馆后,团队成员继续前往祭场,冥思厅和和平公园。和平主题展区以战争与和平的强烈对比为核心。出口处的玻璃花房内,六千株紫金草蓬勃生长,象征着对和平的永恒追求;巨型石书雕塑与长明火交相辉映,寄托着对遇难者的深切缅怀。

活动接近尾声时,团队成员在纪念馆广场的和平鸽雕塑旁聚集合影。在参观途中,团队成员时常停下脚步思索,轻声交流各自的感受。纪念馆内,遇难者名单墙上斑驳的姓名、万人坑遗址中沉默的骸骨、影像资料里绝望的眼神,共同构建起一段无法被遗忘的苦难历史。记住历史并非为了延续怨愤,而是要以史为镜,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更要承担起青年一代的责任,凭借学识与能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图为和平广场合约 徐欣然摄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实践团队成员回顾了南京大屠杀 那段沉痛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正如馆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的石刻所警示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它时刻提醒着:和平的阳光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用对历史的敬畏与担当去守护。

沧桑岁月教会坚韧,热血青春当用来实干。唯有脚踏实地变强,才能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让“兴伟业”的承诺在手中落地生根。这份感悟,正是对“铭记沧桑岁月,热血燃情兴伟业”最生动的诠释,也让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在回望历史中愈发清晰而坚定。(撰稿:田昀禾,图片:田昀禾,徐欣然,审核:顾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顾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