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渠”向未来实践队员开启了三下乡之旅,实践前期的内容为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和实地考察红旗渠景区。
队员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期间,深入了解红旗渠的修建历史和背景,探寻林县人民政府当年动员修建红旗渠的历程,并在纪念馆内为游客讲解修渠“劳模”任羊成的感人故事。在林县受旱背景分区,左侧记载了林县自古至今的受旱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林县受旱主要有以下原因:1.林县山高沟深,气候复杂,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过去有民谣日“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七、八两个月的降水量占60-70%,春、秋、冬季10个月平均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30-40%。浊漳河、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5条季节性河流,多数平时干涸断流,汛期河床淤塞或冲宽抬高,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2.林县地区缺雨,造成十年九旱。林县过去由于没有水,致使1944年林县解放时,全县98.5万亩耕地中,仅有12400亩水浇地。“靠天收”的瘠薄耕地,遇到旱灾,不是播不上种子,就是田苗被旱枯死,造成颗粒不收或严重减产。因此,在一些贫瘠山区,很少种小麦,秋季也不过只种些谷子、豆子、马铃薯等。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粮食产量微薄,致使林县人民常经历饥饿之苦。队员对林县过去受旱的史实感到震惊,很难想到郁郁葱葱的太行山下,林县过去竟遭受如此苦难!
▲图为实践队员在林州受旱背景分区观看历年遭受自然灾害史实
紧接林县受旱背景分区的是林县人民受旱实景,队员走近这片实景,根据指示牌了解到:民国初,任村区桑耳庄村民常年跑到离村3.5公里远的黄崖泉担水吃,一年天大旱,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一担水过年,可是担水排队的人很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痛公爹,摸黑出村迎接,由于天黑路陡、脚小,接过担子后被石头绊倒,一担水倾光,儿媳妇又气又愧,回家悬梁自尽了。桑林茂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儿媳妇,大年初一领着儿子,踏上风雪交加的逃荒路。看到这一幕,队员在此处驻足良久,似乎带入到了当时的情境下,仰天哭泣的村民对着老天爷感慨大旱对家庭造成的苦难。队员对当时忍受旱灾的林县人民感到深切同情,也意识到到红旗渠的修建并不是偶尔,而是在面对缺水和旱灾情况下,英勇的林县人民敢于战天斗地,为子孙后代改变林县缺水状况的决心!
▲图为村民因打翻水桶仰天感慨,泣不成声,画面令人动容
这段在红旗渠纪念馆内的林县受旱分区考察,使实践队员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当年林县人民受旱历时之长,取水之艰。同时队员也意识到红旗渠的修建是必然的,是当时的林县人不怕苦,不怕累,面对缺水敢于战天斗地,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坚定决心。后来,在林县人民政府的带领下,数十万林县人民走向这条艰辛但却值得的十年修渠路。
在林县人民政府动员人民的历程展区,林县日报如此记载:1957年12月,杨贵代表县委、县政府,作了主题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报告。这篇报告中林县大手笔地规划出这样的蓝图:让水渠引水、筑库蓄水、劈山凿洞、埋设地下管道、引山泉、打旱井等水利工程遍地开花。
▲图为队员仔细阅读引漳入林动员令,了解县政府动员决策
队员走过分区,回望黑白老照片,是满山荒野和大片受旱,看着一群群农民拿起工具下定决心要修渠引来漳河的水,似乎听到了当时的林县人民喊着“宁可苦干 不能苦熬”口号。 在引漳入林动员令上,队员看到英勇的林县人民响应政府号召,戴起草帽拿着工具,抱着必胜的决心走向了太行山深处,誓要改变林县人常年受旱缺水,粮食绝收这样的穷苦境况。
▲图为队员观看当时开展会议的艰苦场景
动员令旁,队员们还看到了当时在简陋的房屋外,窑洞里,围坐在桌旁开着一次次会议,他们中大多数为青壮年,眼里饱含对建设红旗渠的决心和使命担当。很难想到当时许多极富前瞻性和智慧的决定竟是在如此简朴条件下讨论得来。作为红旗渠的儿女,真的很感激老一辈人不怕苦累、敢于战天斗地的气概!
这段在纪念馆内林县人民政府动员历程展区里,实践队员真实地感受到当年林县人民政府极富有前瞻性的决策,修建红旗渠来引林县北部漳河的水。队员同时将深入到修渠史实中,探寻当年的渠故事,感悟那些动人事迹!
在修渠历程展区时,队员通过追溯红旗渠建设时期的工具,和凌空除险的英勇事迹,感受英勇的林县人民不怕困难,能吃苦,肯奋斗的质朴作风。队员在一间小的工具展览柜里看到了那段艰辛的修渠岁月,修渠人使用的仅仅是简陋的水壶,水瓢,铁质锅具和草帽,已能解决个人饮食的所有问题。墙面上张贴着林县一公社在红旗渠建设期间的会议总结,结尾处为校准款。在这些生活工具和这封会议总结中,看到了当年的林县人民克服经济困难,动员农民等力量,投入到红旗渠建设中,这恰恰是红旗渠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写照!
▲图为实践队员在展览柜前考察了解修渠工具和会议书
队员走到一处悬崖除险的黑白照片下,停下脚步。看到照片中的人物任羊成身体缠绕麻绳和钢索,在一座山外拿起铁钎除去碎石,固定炸药包,不禁令人动容!任羊成作为除险队队长,做着最危险的工作,通过一锤一钎帮助队友完成山体拆除中的关键一步。看到一队游客对此满脸疑惑,队员梁博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史实的考察,将任羊成的除险故事讲给他们听,他们听后对“劳模”任羊成的图片竖起来大拇指,正是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才解开了一道道山体拆除难关,保障红旗渠修建通畅!
▲图为实践队员向游客讲述修渠”劳模“任羊成凌空除险的故事
这段在纪念馆内修渠历程展区里,实践队员看到当时修渠工具之简陋,经济之匮乏,建设的艰辛,深刻意识到红旗渠正是那一代修渠人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队员在红旗渠纪念馆内的史实学习感触很深,对红旗渠精神理解地也更具体,实践队员定不负上一辈人所托,尽力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承起红旗渠精神,未来投入到祖国和社会的建设中去!
队员实地考察红旗渠期间,前往红旗渠青年洞风景区实地走完红旗渠全程,队员沿着红旗渠岸石道,经过一处处重要洞口,在石梯与山间感受着红旗渠的来之不易。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走过红旗渠全程
队员实地走过一线天景点,这处在两山之间仅同时通行一人的狭窄石梯处,是当年的红旗渠建设者们一锤一钎凿出来的,似乎诉说着当年的人们如何冒危险顶困难凿山的。同样给队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处有“劈开太行山”标语的景点,左边是一块巨型岩石,右边是一座山体,二者之间的正是红旗渠,渠水流淌,见证着劈开太行山的动人事迹。
▲图为实践队员穿过两山之间的狭窄石梯
当经过一处山间考察红旗渠青年洞景区期间,队员实地走过红旗渠景区全程,近距离考察红旗渠修建地理位置与重要洞口,现场观看实景演出。通过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参观学习和红旗渠风景区的实地考察,将书本上的历史描述真正搬到了现实,真切地感受到红旗渠修建的艰辛和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队员观看了一场女子打钎突击队的演出,女性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女子也能为建设红旗渠贡献力量,她们破万难只为支持红旗渠的建设。当看到通水时,全场响起来雷鸣般的掌声。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女子打钎突击队的现场实景演出
队员途中经过了创业洞,团结洞,青年洞等钻山重要洞口,开凿洞口难度极高,危险极大,但综合时间与山体客观条件,那一队队青年团结协作,开凿了这样一道道山穴。正是开辟青年洞这些关键洞口和才解决了红旗渠的出山难题,把漳河的水引入了林县。
▲图为实践队员在青年洞处合影留念
通过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参观学习和红旗渠风景区的实地考察,将书本上的历史描述真正搬到了现实,真切地感受到红旗渠修建的艰辛和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渠“向未来实践团此次实地考察红旗渠,重走来时路,震撼的感受到渠之不易,通水之艰辛,队员未来将挖掘更多渠故事,向更多人讲述那段艰辛的修渠岁月,做新时代护“渠”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博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