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希娜尔·霍勒哈那提)为积极探索实践育人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同频共振的创新路径,2025年7月21日-31日,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疆藏织梦·非遗寻迹”文化体验传承团深入拉萨多地开展系列社会实践。从激情澎湃的赛马节到精美绝伦的唐卡艺术,从韵味悠长的藏戏表演到底蕴深厚的藏医药文化,团队通过“参观 - 采访 - 体验”相结合的形式,领略一幅幅立体鲜活的藏族文化画卷,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赛马节——速度与勇气的精神图腾
7月21日,那曲赛马节如期举行,成员们全程观看盛况。赛马节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藏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彰显藏族人民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图腾。现场热闹非凡,观众的欢呼声与马蹄声交织成激昂的乐章。开幕式上,各方队手中高高举起五星红旗,精神抖擞地入场,在广袤无垠的草原衬托下,鲜艳的红色格外夺目。这质朴而庄重的方式是高原人民对祖国深沉热爱的生动表达,诉说着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发令枪响,骏马飞驰如离弦之箭,骑手们伏于马背、策马奔腾,展现出马上射箭、打靶、倒立等高超技艺,人马合一的默契令人惊叹。每一个转弯、每一次冲刺,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在采访环节,成员们与当地领导顿珠次仁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这个乡的赛马节,规模确实远比不上市里的,但别小看了它,这可是我们当地人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啊!大家都打心底里重视,每年都会用心筹备。”老师的话语里满是对这方土地和这项传统的热爱。同时,成员们也与赛马骑手的家长进行了交流,每一名骑手背后,是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还有无数热爱这项运动的高原人民。从日常训练的陪伴,到比赛时的加油助威,他们是骑手们最坚实的后盾。采访过程中,大家了解到当前年轻人对这项传统活动的关注度降低,给传承带来了挑战。像顿珠次仁老师说的,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赛马节的魅力,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代代相传,永不落幕。
▲图为那曲赛马节盛况
二、唐卡——指尖绽放的历史文化传承
7月25日,实践团走进了唐卡的世界。唐卡作为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近距离观赏唐卡,金、银、珍珠等天然矿物颜料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历经岁月洗礼仍鲜亮如新。在参观环节,唐卡大师为成员们悉心讲解唐卡画的历史渊源、复杂的绘制步骤和颜料使用。据介绍,一幅大型唐卡往往需要画师在房间中潜心绘制三年,期间需保持心境纯净、不受外界干扰、全身心投入。在体验环节,成员们拿起画具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作画,没多久就已手腕酸痛,而画匠们一画就是半天、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想而知每一笔都凝聚着对信仰的虔诚和对文化的敬畏。绚丽唐卡的背后,是无数人用热爱与坚持铸就的,大家觉得画师们比唐卡本身更伟大。在交流环节,前辈表示唐卡学问无穷,学了三十多年的大师仍在学习,“学问无止,学习不止”。此项实践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教育,学习和宣传民族艺术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磨去浮躁,重在坚持,难在坚持。
▲图为文化体验传承团成员参观大型唐卡并听唐卡大师讲解
三、藏戏表演——不是古老的符号,是活着的史诗
7月26日至27日,实践团开启藏戏体验之旅。藏戏融合了音乐、舞蹈与叙事,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藏族人民精神世界的寄托,传递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藏戏博物馆,在米团老师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各具特色的藏戏精美服饰、寓意各异的手工油彩面具。在体验环节,大家来到练舞室了解演员们的训练日常,老师们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演员常需一人分饰多角,以简洁的剧情演绎善恶较量;以独特的唱腔令观众如痴如醉。老师们的精湛表演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藏戏面具传情、动静生姿、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成员们有幸向老师请教藏戏分解动作,跟着老师在音乐中起舞。在学习女子在河边打水的动作时,老师惟妙惟肖地演示打水前先要四周观察的头部细节动作,让大家深刻理解了“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含义,即便只是最简单的动作,也蕴含着藏族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提炼与展现,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更让大家体悟到藏戏并非是躺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一代代人用生命延续的“活态记忆”。在采访环节,大家了解到随着社会发展,藏戏也在与时俱进;许多老师为藏戏奉献了一生,米团老师就已研习藏戏四十余年,如今还在培养下一代藏戏博物馆的讲解员。前辈们“一生深耕一事”的精神坚守深深触动了每一名成员。
▲图为文化体验传承团成员学习藏戏动作
四、藏医药——以天地为药库,以生命为箴言
7月29日,实践团来到拉萨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进行藏医药文化实践。在藏药馆内,红景天、虫草等取自青藏高原的药材静静陈列,散发着自然的清香。馆内墙上彩色唐卡绘有人体脉络与器官,不同于西医解剖图的冰冷,这里充满了藏族人民与天地共生的温暖智慧。藏医药传承千年,药师们采药顺时节、配方循古训,研磨、配方、炮制尽显对自然的敬畏和藏族的生命哲学。同学们边参观边与藏药老师互动交流,了解到藏药与西药在原料来源与成分特点上区别明显:藏药以动物、矿物、植物等天然药物为核心原料;而西药的核心原料多为化学合成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备的成分,明确且单一,追求精准效果。此外,制作过程的不同更让大家印象深刻:藏药遵循传统藏医学理论,注重炮制工艺以实现增效减毒,采用的多是煅、煮、发酵、去毒等传统方法。部分特殊药材的处理还需结合特定时间(如节气)或特定流程,强调药物与人体的协调。因此藏药制作耗费大量人力和精力。西药则以现代科学理论(如药理学、化学)为基础,借助仪器设备,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亲眼目睹藏药制作步骤时,成员们的内心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也有对传承的思考,从而更加坚定了作为医学生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信仰。大家表示要更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推动藏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主动守护并创造性地发展藏药,让前人的智慧在我们手中既能保留温度,又能适应时代需求。
▲图为文化体验传承团成员目睹藏药制作步骤
“作为藏族青年,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藏族非遗,让千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截至目前,团队将此次系列非遗寻迹实践过程转译为青春化、时尚化的表达,在抖音号已发布视频作品9个,累计500余点赞量,通过成员们的社交网络引起周围青年圈层的广泛关注,使非遗文化“活”在当下、“潮”在青年,实现了古与今的对话、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习总书记曾指出:“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此次活动以“非遗”为媒,以“实践”为桥,将优秀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生动教材,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少数民族青年心田。
▲图为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疆藏织梦·非遗寻迹”文化体验传承团
通讯员:希娜尔·霍勒哈那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希娜尔·霍勒哈那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