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民间文艺焕新”实践团赴盐城、无锡、扬州三地调研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2025-08-11 13: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赛珍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11日讯(通讯员 胡赛珍)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发展与版权保护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2025年8月上旬,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民间文艺焕新”实践团深入江苏盐城、无锡、扬州等地,围绕当地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开发利用展开实地调研,用青年视角探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 “焕新” 之道。

走进盐城建湖:淮韵悠长,探寻戏曲活态传承密码

盐阜大地孕育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淮剧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实践团首站抵达“中国淮剧之乡”盐城市建湖县,在当地非遗博物馆,一件件承载着淮剧历史的剧本、服饰、道具,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很多传统剧目靠口传心授,版权归属模糊。”“我们盐城专门出台了《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这在全国来讲应该是走在前列的,但条例在施行过程中也会存在问题,比如各个县的执行能力不一样,现实中淮剧版权侵权现象依然存在。”建湖县淮剧团颜刚团长向团队介绍了当前淮剧版权保护的困境,这引发了团队对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及实践问题的深度思考。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盐城市博物馆

图为团队成员在淮剧博物馆前合影

针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盐城建湖采取了系列举措。淮剧博物馆数字分馆与喜马拉雅合作打造的“数字淮剧有声书屋”项目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淮剧经典剧目转化为高清有声内容,用户扫码即可“听戏学唱”,既保护了传统唱段版权,弘扬了淮剧文化,又通过流量转化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传播+保护+收益”三重价值。这让团队成员看到了民间文艺在数字时代下更多的可能性。

走进无锡宜兴·惠山:一抔陶泥里的匠心与挑战

实践团第二站抵达无锡宜兴市,聚焦“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与“惠山泥人”的版权转化与保护工作展开调研。在宜兴紫砂产业带,团队走访了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宜兴丁蜀镇泰壶春天紫砂陶经营部等知名企业。其中,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创的紫砂艺术品数字身份认证体系令团队成员印象深刻,通过为上万件紫砂作品提供专属的数字“身份证”,手工艺人敢于创作,消费者也买得放心。然而,卓易文化企业负责人向团队成员透露,紫砂行业的版权保护仍面临“年长工艺师对线上登记流程不熟悉”“登记代理价格不透明”“维权周期长、成本高,举证困难”等诸多挑战。无锡市惠山泥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惠山泥人厂在实际运营中同样面临着版权转化运用、原创作品保护等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对乡村经济的带动效应。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江苏卓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无锡市惠山泥人厂

走进扬州:雕版印刷里的千年文脉与当代价值

实践团第三站来到扬州市。作为首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城市之一,扬州的经验为实践团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地制定的《扬州市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指南》和开发的民间文艺作品备案系统,已为 5 万余件作品 “上了户口”。在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实践团看到了版权保护如何为民间文艺 “添翼”——通过自主研发与艺术授权等形式开发民间文艺衍生作品,以衍生作品反哺民间文艺原生作品,既守住了传统技艺的 “根”,又让老手艺有了新 “钱景”。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扬州博物馆

图为团队成员在扬州博物馆内合影

结语

历时数月,南京理工大学民间文艺焕新队实地走访30余家相关单位,深入一线回收223份有效问卷,访谈20余位非遗传承人等专家,挖掘111份裁判文书及丰富政策数据,并形成调研报告。文化振兴之路虽长,行则将至。这支年轻的团队将继续行走在乡野坊间,以版权制度为笔,为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书写新时代注脚。

撰文 | 胡赛珍 季小艺

图片 | 郭雅欣 龚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赛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