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儒医薪火,数智赋能岐黄

发布时间:2025-08-11 13: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盛夏七月,草木葳蕤,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儒脉薪传·岐黄惠乡实践团”的十余名师生循着齐鲁大地的药香与松风,从济南宏济堂百年老店的青砖灰瓦,到邹城毛泽东纪念馆的松柏静影,再到济宁南河村蝉鸣起伏的农家院落,以岐黄之术对话千年典籍,以数字岐黄贴近万民日常,在一场跨越时空的行走中,把中医药文化带进机关、学校、社区与乡村,融合企业中医药文化,把“中医生活化”的微光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炬火。

药香寻古·文化深学步入宏济堂,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廊,我们这些中医药学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了这座中医药文化的宝库。这里,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中医药的悠久历史,每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传统医学的智慧光芒。我们跟随着老药师的脚步,穿梭于满是药香的展室,聆听着关于每一味药材的传说与功效,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从古代的药方到现代的制剂,我们在这里学习到了更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在老药师的引领下,我们不仅学习了药材的辨识和炮制,更深入理解了中医药理论的精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我们观察着药材在铜制药碾下的转变,感受着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在宏济堂的博物馆中,我们翻阅着珍贵的古籍,从泛黄的书页中汲取着前人的智慧,体会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习如何将这份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如何将学校所学的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如何将中医药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手制茶汤·养生体验

在宏济堂的另一隅,我们围坐一桌,开始亲手制作四季养生茶饮。在老药师的指导下,我们挑选茯苓、芡实、薏米等药材,按照“四气五味”的原则,将它们一一放入茶壶。随着热水的注入,药材在壶中翻滚,释放出甘甜微苦的香气,盈满整个空间。我们学着老药师的样子,轻摇公道杯,让茶汤在玻璃壶中旋转,琥珀色的液体在光线下闪烁,仿佛是时间的流转。手工体验不仅让我们亲手触摸到了中医药文化的温度,更让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将这份传统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茶香四溢,药香飘远。

红医精神·岁月回响

带着掌心尚未散尽的药香,队伍沿邹东丘陵起伏的山路前行。盛夏的风掠过层层麦浪,把远处山脚的村庄吹得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即将铺陈的红色篇章奏响序曲。邹城市毛泽东纪念馆静静伫立在松柏环抱之间,灰砖红瓦,檐角微翘,阳光在“为人民服务”五个鎏金大字上跳跃。拾级而上,我们放缓脚步,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之上。序厅内巨幅浮雕《转战鲁南》扑面而来,枪林弹雨、担架队、小推车的画面瞬间把大家拉回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没有讲解员,没有麦克风,我们站在一张张泛黄的处方笺前,看那些用毛笔写就的“柴胡”“甘草”如何在硝烟里化作救命的甘霖;我们俯身凝视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医用镊,想象它曾怎样夹住战士伤口里的弹片,又夹住一个时代的疼痛与希望。

午后阳光穿过高窗,在地面投下菱形光斑,我们围成一圈,把随身带来的校徽轻轻放在展柜边缘,像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敬礼。走出纪念馆时,松柏的影子在台阶上摇碎了一地金箔,风掠过耳畔,带着历史的低语——原来“红医精神”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屏息凝视的静默里,在胸腔忽然滚烫的跳动里。

清茶叙廉·医心守正

带着掌心尚未散尽的蜜香,队伍离开邹城市毛泽东纪念馆,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走进老党员的院落。推开木门,阳光穿过葡萄藤蔓,在青砖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老人搬出几把竹椅,泡一壶淡淡的槐米茶,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语,只以平缓的乡音聊起往昔:当年在村里管账,一支铅笔用到只剩拇指长,依旧把每笔收支写得清清楚楚;公社分粮,他总把碎米称回去重新过秤,多出的半斤悄悄送回仓库;最困难的时候,家里揭不开锅,也绝不碰公家一粒种子。他说得轻描淡写,我们却听得心头发烫。阳光在老人洗得发白的袖口上跳跃,像岁月留下的一枚枚朴素印章。我们静静记录,笔记本上沙沙作响,仿佛替他保存那段无声的清白。茶凉风起,院落里只剩蝉鸣与心跳,那一刻我们懂得:廉洁不在高墙深院,而在日常一念之间;红医精神不仅是一针一线的救治,更是一生一世的干净。

真档真研,惠乡润民

出发前,实践队在校内集中培训,锁定南河村常住居民为建档对象,把需求问卷、舌面耳诊模板、云鹊在线账号一并装进背包;进村后,队员们采集血压、病史、痛症部位,30秒完成一份电子健康档案,同步教会卫生站医生登录系统、更新数据。闲暇时,他们把调研结果与现场反馈交叉比对,发现老年群体更渴望颈肩腰腿痛的艾灸刮痧,青少年偏爱八段锦与耳穴压豆,于是连夜调整宣讲内容,把“真题真做”落到每一张问卷、每一份档案和每一次功法示范里,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文化传播精准抵达最后一公里。

晨风拳影·医韵悠扬

清晨的蓝陵广场,薄雾轻纱,松香作序。随着一声悠长的“上工治未病——”中医经典诵读在广场中央响起,实践队与“蓝陵太极队”同台亮相:白衣翻飞、书声朗朗,《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的章句在八段锦“双手托天”与二十四式太极拳“云手”之间化作看得见的韵律;孩子们手执自制艾草小锤,踩着节拍穿梭其间,队员带领小朋友们排成方阵,一招一式学起八段锦、太极拳和五禽戏,稚嫩的“起势”“收势”伴着蝉鸣回荡在广场上空。一招一式把“中医生活化”写进每一次呼吸、每一缕药香。拳影、书声、香囊、鼓点交织成一场流动的中医药文化盛宴,广场中央,太极扇“唰”地展开,50余名观众聚集围成半月,掌声与童声共鸣,在朝阳金辉中共同见证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的鲜活篇章,也让“中医生活化”真正走进山村的清晨与日常。

智诊惠乡·医韵飘香

隔日清晨,南河村村委会广场树荫未浓,义诊长桌已排开。如何把高深的中医药理论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用得好的生活语言?实践团把“岐黄云智”中医智能辩证系统装进背包,把手机化作“口袋诊室”,舌象、面象、手象三诊合一,30秒生成体质报告与调养方案,现场打印、即时解读。村民闻讯而来,在槐树下排起长队,扫码、伸舌、抬手,便拿到一张写着茶饮、穴位、运动建议的小纸条。烈日当空,队员们轮换操作、答疑、发药,汗水浸透衣背,却无人停步;打印机嘶嘶作响,300余份防护药品、150份健康折页、55张联系卡依次递出,广场渐渐弥漫起薄荷与艾草的清香。午后,长队渐渐散去,广场复归蝉鸣,而AI系统仍在线运行,义诊的温度却留在每一双接过纸条的手心里,像槐叶筛下的光斑,悄悄发亮。

实践团同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将“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落在实处。广场一角,志愿者拉起横幅,开设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用方言讲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日常要点;义诊区旁另设体验台,量血压、耳穴压豆、穴位贴敷、针灸、刮痧、推拿等多项中医外治技法依次排开,村民们卷起袖子、露出脖颈,在淡淡艾草香中感受指尖的温热与酸麻。老支书体验完刮痧后竖起大拇指:“一把小刮板,刮走的是暑湿,留下的是舒坦!”孩子们围着耳穴模型找“神门”“胃点”,把豆子贴得满脸都是笑声。讲座与体验交替进行,群众在听、看、做中把中医药文化带回家,也把“中医生活化”的新风吹遍南河村的街巷。

童手承香·药韵悠长

南河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屋檐下,童声与药香撞个满怀。我们把桌子拼成“小小本草工坊”,艾草、藿香、迷迭香堆成绿色小山,孩子们围坐一圈,眼睛里盛满好奇。卷布、填艾、缠线,一只只胖乎乎的艾草锤在稚嫩掌心成形,轻敲肩背,清香四散;香氛相框画更热闹——他们把晒干的紫苏、薄荷、玫瑰花瓣轻轻摆成山川、星河,合上玻璃,便把一座“掌上草药园”带回家。随后,面向中小学生的“杏林小课堂”开课:我们举起图片卡片,教他们识“四气五味”里的山楂、菊花、生姜;又用动画短片讲述神农尝百草、李时珍三十年修《纲目》的故事,孩子们把情节折进每一片叶子。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不仅传授中医药知识,更是将红医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从小理解“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最后,大家穿针引线,往彩布袋里填入亲手挑选的艾叶、丁香、陈皮,收口、系带,一只只玲珑的中药香囊便悬在指尖摇晃。薄荷清凉、艾香悠远,中医药的千年温度就这样悄悄藏进童年的午后。

在此次暑期实践中,山东中医药大学“儒脉薪传·岐黄惠乡”团队师生以岐黄之术为笔、数字科技为墨,把千年中医药文化写进乡村烟火:古籍里的方剂化作庭院的薄荷与艾草,掌心的AI脉诊连着村口的老槐与夕阳,艾草锤的清香与太极的圆活同频共振。我们让“一老”在家门口把健康握得更稳,让“一小”在故事中把种子埋得更深,让中医药真正从典籍走向田垄、从诊室走向生活。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群杏林青年将继续以青春之我赓续大医精诚,让岐黄薪火照亮乡村振兴的每一寸土地,为健康中国写下更温暖、更生动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