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两岸锣鼓喧天,秭归薅草唱响丰年

发布时间:2025-08-08 00: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薅草锣鼓,作为一项融合劳作、音乐与民俗于一体的古老技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薅草锣鼓即在薅草时边打锣鼓边唱歌,故称“薅草锣鼓”,俗称“打锣鼓”。它主要用于苞谷等旱田中的薅草,以提高劳动效率,调剂精神,活跃气氛。秭归薅草锣鼓原始质朴,起源于农事,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西周,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它与巴楚农耕文明如影随形,在巴楚文化融汇的大环境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民间艺术品种。

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屈原祠,与秭归薅草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留英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们观看了薅草锣鼓的演出,调研了荆楚文化与秭归薅草锣鼓的紧密联系,深刻感受到秭归薅草锣鼓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当代传承中的艰辛。

初抵屈原祠,嘹亮的歌声萦绕山头。循着歌声,队员们找到了罗留英老师和秭归薅草锣鼓表演团队。表演尚未结束,队员们默默入座,欣赏着秭归薅草锣鼓。领唱者嗓音高亢嘹亮,一开嗓便穿透长空。歌词内容丰富,既有对农事生产的细致描绘,也有对生活趣事的幽默讲述,还有对美好未来的质朴祈愿。其余演唱者默契配合,和声部分时而悠扬婉转,如潺潺溪流;时而气势磅礴,似汹涌江水。一旁的锣鼓手全情投入,手中鼓槌与锣槌上下翻飞,鼓点紧密而富有节奏,铜锣声清脆激昂,与歌声相互交织,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仿佛并非站在舞台上,而是置身乡间田野。劳动人民勤劳的身影仿佛浮现眼前,田垄上的农人弯腰薅草,动作随韵律一致,脸上淌着汗,嘴角却带着笑,汗珠落进土里,也融入歌声中。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观看秭归薅草锣鼓表演  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过去的秭归薅草锣鼓是边劳动边演唱,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等,采用真声与假声交替演唱,保留了楚文化“鸡鸣歌”的旋律特征。因其良好的功能,秭归薅草锣鼓活跃于各种农事活动,但凡集体劳动,均可打锣鼓,如开荒种地、修水库等,甚至延伸到水稻田中的除草,皆可打响锣鼓,唱出歌声。

▲图为罗留英老师与秭归薅草锣鼓成员表演秭归薅草锣鼓

“出工不唱殃调调,收工不打丧调调。”与其他地区的薅草锣鼓不同,秭归薅草锣鼓唱腔风格独具当地特色,其号子种类繁多,且只能用高腔歌唱。它不同于歌谣体的唱腔,发声高亢激越;也不同于自由飘逸的扬歌,而有较强的节奏。秭归薅草锣鼓堪称一幅生动的民族风情画卷,一部反映秭归地方音乐及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机械虽取代了锄头,但锣鼓声从未消失。2022年,秭归薅草锣鼓以《露水一条河》节目登上央视音乐频道,由省级非遗传承人罗留英、市级传承人王正双及其团队演绎,展现了其音乐魅力,让更多人听到了秭归薅草锣鼓。采访中,罗留英老师提到:“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秭归薅草锣鼓,让这门古老艺术永远传承下去。”秭归薅草锣鼓的传承人们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实现其发扬传承。

“锣鼓不响,庄稼不长。”听着秭归薅草锣鼓那穿透乡野的节奏,总觉得每一声鼓点都敲在文明的脉络上。传承秭归薅草锣鼓,难的或许不是记住旋律与唱词,而是留住那份“在劳作中歌唱”的生命力。当机械逐渐替代手工,当年轻人走出田垄,薅草锣鼓曾一度面临“曲高和寡”的困境。但庆幸的是,总有人像罗留英老师这样的传承人,带着徒弟在田埂上复现当年的场景,把歌词里的农耕智慧讲给孩子听;也总有人愿意为它搭建舞台,让乡野的锣鼓声走进城市,让更多人明白:这不仅是音乐,更是峡江人对待土地的虔诚,对劳动的热爱。

▲图为团队成员与罗留英老师和其表演团队成员的合影   团队成员们坚信,秭归薅草锣鼓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新时代土壤里扎根生长的活态文化。那些从田垄间生长出的鼓点与歌声,藏着峡江百姓对土地的敬畏、对劳作的热忱,这份内核永远不会过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