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7日,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动物探秘,科普同行”宣讲团在宿州野生动物园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近距离观察动物日常习性,传播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图为实践团开展活动合照
实践首日即遇挑战。团队入园不久,鹿苑突发母马鹿“点点”难产险情。幼崽前蹄先露,后蹄与头颈卡滞产道。兽医紧急用药加强宫缩后,幼崽肩部再次受阻。最终,兽医戴长臂手套调整胎位,才将虚弱无声、黏膜青紫的新生幼鹿成功娩出。经生理盐水清理口鼻、吸球抽积液等急救,幼鹿生命体征逐渐恢复。这一幕为实践队员上了深刻的动物救护第一课。
随后数日,队员分组深入梅花鹿与骆驼饲养区,参与日常照料。他们跟随饲养员老周按比例配制饲料,两人合力抬桶投喂,并挥动长杆引导动物分批返回棚舍。在清理粪便、冲洗地面的具体劳作中,队员们细致观察了动物行为习性。
图为实践队员协助清扫动物棚舍
7月5日起,科普讲解正式启动。在梅花鹿区,针对游客易混淆梅花鹿与黇鹿的现象,队员引导儿童辨识梅花鹿幼体斑点特征:“两岁前斑点边缘模糊,三岁后轮廓清晰,据此可推测年龄。”骆驼区队员则结合动物挂牌,讲解其背部粗毛(直径约0.1毫米)与腹部绒毛(仅0.02毫米)的显著差异,阐明这种结构如何帮助骆驼耐受高达40摄氏度的昼夜温差。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有关骆驼的知识
实践尾声,队员们以“热闹”、“丰富”、“保护”、“有趣”等词描述此行见闻。一位队员生动回忆:“饲料倾倒入槽,鹿群奔踏声、骆驼响鼻声与游客惊叹声瞬间交织,耳朵一刻不得闲。”这声音的交响,正是六天里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生动写照。(撰稿:计晓涵 图片:彭玉如 陈楚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计晓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