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刘羿,刘思思,蒋语萱,王睿,钟欣,黄俪媛,叶彦椿,王碧琪)这个暑期,广西师范大学“桂红薪火”社会实践团队的足迹踏遍桂林七大红色地标。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的烽火记忆,到全州湘江战役纪念馆的壮烈史诗,团队成员们怀揣着“激活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展开了一场深度调研与创新探索之旅。
立体调研:倾听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
桂红薪火实践团队采用“线上问卷+深度访谈+实地沉浸”的复合调研模式。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成员们不仅细致记录展陈,更随机采访了参观者。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分享道:“让历史从书本走进现实,爱国情怀才能真正生根。”这份来自家庭的期待,让团队成员感受到红色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在庄严肃穆的七星公园陈光烈士纪念塔前,成员们亲身参与默哀仪式,了解到这里是全市师生清明缅怀的重要场所,深刻体会到仪式教育的感染力。李宗仁府邸内,偶遇的两位退伍老兵更是给成员上了宝贵一课。老兵们语重心长地寄语青年要“多走、多看、多学、多思”,建议深入研读经典著作、观看革命电影,筑牢精神根基。团队成员们感慨:“与历史亲历者和守护者的深度对话,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红色教育现状与未来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参观场馆 刘思思供图
直击痛点:资源活化与教育实效的挑战
密集的实地调研,让桂红薪火实践团队清晰地触摸到现实瓶颈。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工作人员观察到学生自发参观的热情有待提升;在部分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红色文化资源地,团队调研发现因开发难度和知名度限制,其宝贵的教育资源未能充分释放价值。综合调研经过,当前学校红色教育存在“课堂讲授为主、实践体验不足”、“内容吸引力待增强、部分参与动机功利化”等共性问题。在救亡日报社旧址,创新的“扫码讲解”虽受游客欢迎,但也反映出专业讲解力量的补充需求。团队成员分析道:“国家级重点基地与普通红色文化资源间的‘冷热不均’,教育形式创新不足、馆校协同机制有待深化,是制约效能的关键因素。”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体验“缅怀·致敬”寄语活动 刘思思供图
破局献策:凝练“三维融合”创新方案
基于扎实的一手资料和深入分析,桂红薪火实践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课堂革新+研学实践+数字赋能”三维一体的解决方案。在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简史馆,讲解员关于利用短视频吸引年轻受众的观点与团队思路高度契合。团队建议高校积极打造“红色翻转课堂”,将桂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教学案例库。在湘江战役纪念馆,运用VR技术重现的历史场景令成员们深感震撼,他们强烈呼吁扩大此类前沿技术的覆盖范围,建设“流动的红色教育云基地”,让更多“沉睡”的红色基因焕发新生。同时,实践团队精心构思了“学旅悟”深度融合的特色研学路线,有机串联湘江战役纪念馆、七星公园陈光烈士塔等核心资源点,并建议开发主题多元的实践课程,推动参观学习从“走马观花”向“深度浸润”转变。团队成员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破时空与形式的壁垒,让红色教育真正触动心灵、启迪思想。”
图为李宗仁纪念馆馆内陈设展板 钟欣供图
协同共育:构建薪火相传的育人生态
“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合力!”这是桂红薪火实践团队调研后形成的深刻共识。他们提出构建“校-馆-家-社”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学校与红色场馆深化合作,探索“展品进校园、故事进课堂”等创新形式;鼓励社区依托“三下乡”等活动平台,推广桂林红色文艺展演、故事会等;倡导家庭形成“亲子红色研学”新风尚。正如在广西省立艺术馆调研时,一位家长所言:“孩子们在不同遗址间的观察、比较和提问,所激发的主动思考远比单向灌输生动有效。”。团队成员强调:“唯有各方力量紧密协同,攥指成拳,才能让桂林红色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