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苗连心系禄劝 青春实践助振兴 ——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赣苗连心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4 13: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跨越赣鄱与云岭的山海之隔,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赣苗连心团”于2025年7月奔赴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以教育关爱为基、红色传承为魂、法治文化为盾、推普发展为桥、乡村振兴为要,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用青春实践书写了一段与乡土共生、与振兴同行的动人篇章。

一、教育关爱:以爱为帆,护航成长之路

教育是点亮乡村未来的火种,团队将教育关爱作为实践的“先手棋”,在禄劝红军小学搭建起知识传递与心灵滋养的桥梁。

(一)定制化教学,筑牢学业根基

志愿者紧扣教学大纲与学生学情,设计“基础巩固+兴趣拓展”双线课程:学业辅导中,逐题批改作业、针对性讲解数学公式与语文语法,帮助留守儿童补齐知识短板;兴趣课堂上,绘画课让孩子用色彩勾勒“我的家乡禄劝”,扎染课中蓝白纹样在指尖绽放,剪纸课上红军战士、火把节图腾跃然纸上,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又让非遗技艺在实践中传承。

(二)情感陪伴,滋养心灵沃土

“老师,明年还来吗?”面对孩子眼中的期盼,志愿者深知陪伴是最珍贵的礼物。他们陪老人唠家常,听苗族婆婆讲村寨故事;与孩子做游戏,在“声母韵母寻宝”中纠正发音,在“红色故事剧场”里共悟初心。心理健康课程上,通过“情绪小管家”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识别喜怒哀乐,用“烦恼信箱”收集心声,让每一颗心灵都能在关爱中向阳生长。

(三)家校协同,构建成长共同体

团队主动对接学校教师与家长,反馈学生表现、交流教育方法。为红军小学捐赠图书百余册,搭建“图书漂流角”;联合家长开展“田间课堂”,让孩子在除草、种蒜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形成“学校+家庭+志愿者”三方联动的育人合力。

二、红色传承与理论筑基:以魂为引,凝聚奋进力量

禄劝作为红军长征途经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团队以红色传承为脉络,以理论普及为支撑,让精神力量成为振兴的“源动力”。

(一)在历史现场触摸红色记忆

走进禄劝红军小学的“红军长征纪念馆”,泛黄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军号诉说着“巧渡金沙江”“激战禄劝”的往事。志愿者与学生红色宣讲员结对,听他们讲述“红军小伙房”的劳动故事,看“红色故事长廊”里军民互助的壁画。在长冈乡调查精神的感召下,团队制作“红军帽檐绣潋江波浪”的“薪火娃”文创,让红色元素融入日常。

(二)创新传播,让红色精神年轻化

“红歌传唱小课堂”上,《少年军号哒哒响》的旋律与彝语歌词交织,志愿者边教唱边讲解“军号背后的冲锋故事”;“我心中的英雄”绘画课中,孩子们笔下的红军战士戴着苗族银饰,既有革命豪情,又有民族特色。团队还将红色故事剪辑成短视频,配上客家山歌旋律,让年轻一代在光影中读懂“脚踩泥土、心怀群众”的初心。

(三)理论落地,让政策走进生活

“什么是共同富裕?”在村民小院的板凳会上,志愿者用“村口路修宽了”“医保报销多了”等身边变化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田间地头,以“隆恒酒坊用电设备替代烧火机器”为例,讲解“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著作选读》共读会上,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原著思想化作“怎么种好果树”“如何卖好山货”的具体答案,让理论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

三、法治文化与非遗传承:以文为脉,筑牢振兴根基

乡村振兴既要“法治护航”,也要“文化铸魂”。团队以“法治+文化”双轮驱动,为禄劝发展注入文明力量。

(一)法治宣传:让法律走进村寨院落

“法是铁,律是轨”,志愿者借用彝族谚语,让法治精神“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在禄劝县图书馆,结合“高空抛物砸伤路人”案例解析《民法典》;红军小学课堂上,用“过马路走斑马线”讲规则,用“红军三大纪律”说底线;社区防诈宣讲中,针对老人反复强调“保本高息是陷阱”,用漫画拆解“养老诈骗”套路。4位村民现场咨询土地纠纷,志愿者联动司法所提供专业指引,让法治成为守护幸福的“盾牌”。

(二)非遗活化:让民族文化焕新彩

苗族芦笙舞的悠扬乐声里,志愿者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芦笙制作,在“一吹一吸”中感受千年技艺;苗家绣坊中,记录彝绣、银饰的传承困境,建议“短视频+直播”推广,让“指尖上的艺术”走向更大市场。火把节期间,团队与苗族学会共舞,银饰叮当与红绸翻飞相映,改编苗族民歌为普通话版本,让“火塘边的歌谣”既能留住乡愁,又能连接世界。

四、推普助力:以语为桥,打通发展脉络

语言是交流的钥匙,更是乡村融入时代的桥梁。团队聚焦禄劝多民族语言环境,让普通话成为“致富语”“连心语”。

(一)精准调研,摸清语言痛点

通过问卷、访谈发现:红军小学课堂多用普通话,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仍以本民族语言为主;农牧民卖山货时因“发音不准”错失订单;偏远地区老人对政策的理解存在“语言梗阻”。这些痛点成为推普工作的“指南针”。

(二)场景化推广,让普通话“用起来”

在电商培训课上,教农村主播说“我们的笋干无添加剂”;在就医模拟场景中,练习“我咳嗽三天了”等表达;晚间小课堂上,用“卖凉粉奶奶的故事”教“秤、钱、找零”等词汇。推普墙绘爬上村寨墙壁,“讲好普通话,山货卖全国”的标语融入日常生活。

(三)双语共振,守护文化多样性

志愿者学苗语“你好”“谢谢”,老人练普通话“党的政策好”,语言对话成为文化交融的窗口。用普通话讲述彝族毕摩经的故事,用苗语解释“防溺水”的重要性,让推普与民族语言保护并行,既打通了发展通道,又留住了“乡音里的乡愁”。

五、乡村振兴实践:以行作答,点燃振兴火种

乡村振兴是场“综合战”,团队从产业、生态、人才多维度切入,让青春力量扎根田间地头。

(一)助农与产业赋能,激活“造血”功能

九龙镇民权村的烈日下,志愿者帮彝族婆婆除草、种蒜,汗水浸透红马甲;发挥专业优势,教老人用手机查“大蒜市场价”“施肥技巧”,架起“田间—市场”信息桥。关注隆恒酒坊的90后夫妻,他们用专利设备优化古法酿酒,推出“杨梅酒”“苹果酒”等花果佳酿,团队建议“绑定火把节文旅”“电商直播带货”,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二)生态守护,守护绿水青山

轿子山生物多样性展览馆里,志愿者讲解“高山草甸—森林”生态链,发起“守护青山”行动:在禄劝河畔捡拾塑料瓶,在步道旁加固松动木板,粉刷“禁止乱扔垃圾”警示牌;协助布设红外摄像头,记录野生动物踪迹。隆恒酒坊“用电替代烧火”的减排实践,让“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人才培育,播撒未来种子

红军小学的课堂上,志愿者讲“走出大山又回归大山”的返乡青年故事,用“画笔绘振兴”活动让孩子畅想家乡未来。课后,孩子们说“长大了要像你们一样,建设禄劝”,这便是人才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六、政务见习与社会服务:以责为要,践行青春担当

深入基层才能读懂社会,团队12名志愿者化身“政务体验员”,在服务中理解“为民服务”的真谛。

(一)政务一线,体验服务温度

在禄劝县政务大厅,志愿者体验医保报销窗口服务,看工作人员用“放大镜帮老人读条款”;跟踪“营商环境观察员”工作,从企业车间回访到政策落地跟踪,明白“优化营商环境要啃硬骨头”。

(二)融媒体实践,讲好禄劝故事

走进县融媒体中心,参与火把节票务筹备、立秋节气报道,用镜头记录苗族芦笙舞的灵动、彝族火把的璀璨。撰写的《禄劝:非遗与文旅碰撞出新火花》稿件,让更多人看见这座小城的魅力。

从红军小学的朗朗书声到村寨院落的普法宣讲,从田间地头的助农身影到火把节上的共舞欢歌,赣苗连心团的实践足迹,早已化作禄劝大地上的青春印记。这场跨越千里的奔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交融,更是青年责任的践行。未来,这份“赣鄱与云岭”的情谊将持续生长,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撰文:赣苗连心团

指导老师:徐巧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