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身处新时代,国家海晏河清、民康物阜。学好汉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蒙韵传声 普语沁旗”实践队来到了内蒙古巴林左旗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普语传古韵 契丹展新姿
2025年7月17日,实践小队顺利抵达巴林左旗。当天,实践队成员们与林东镇当地政府进行接洽。随后,实践小队前往辽上京遗址公园和辽上京博物馆。
在那里,实践队成员们聆听了讲解员们生动精彩、引人入胜的讲解,对契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看着博物馆里陈列的精美文物,听着讲解员的细致讲述,再结合中学历史课本中的知识,成员们的眼前渐渐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对于脚下这片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成员们更多了几分敬畏之情。
在这场文化体验中,讲解员通过普通话向实践队成员们展示了契丹文化强大的魅力,成员们自身乃至未到场的更多人也可以通过普通话接触、了解辽上京这样的历史遗产,进一步强化“普通话是连接不同地域文化、凝聚民族共识的纽带”的认知。普通话不仅仅是“沟通方式”,更成为了“文化传播载体”,能让更多人自觉主动参与到普通话推广中,实现“文化传承”与“语言推广”的双向赋能。
▲图为队员在辽上京博物馆前合影。李欣睿 摄
童声承普语 乡音扎厚土
2025年7月18日,实践队成员们深入乡村,向当地的孩子们推广普通话,并着重强调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孩子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运用需从娃娃抓起。出发前,团队成员精心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视频和音频等资料,还策划了多个闯关、合作类小游戏,期望以此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
当天,实践队成员全程参与活动。上午,成员们抵达蟠龙岗村,为当地孩子们开设了一堂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推普小课堂。课堂上,孩子们积极互动,在竞技和游戏中对我国文字语言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鼓励孩子们,实践队成员们自制了手工小礼物,作为本次活动的纪念品送给每位孩子。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纯真无邪的笑容,看到他们的笑容,成员们心中也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满足感。
▲图为队员在推普课堂中合影。李欣睿 摄
当天下午,实践队抵达道劳毛道村后兵分两路。
其中四位成员针对该村的孩子们再次开展推普小课堂以及简单编程的科普与入门活动,充分发挥成员们计算机学院的专业优势。在“推普小课堂”中,成员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普通话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在激发孩子们对编程兴趣的同时,也促使孩子们更主动地学习普通话。
另外四位成员则对当地村干部就当地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展开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研采访。通过与当地村干部的交流,成员们了解到,如今蒙古族同胞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普通话。正是各界多年来在推广普通话方面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才为如今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教育、贸易等方面的机会,为促进民族团结做出卓越贡献。
▲图为队员与村干部交谈合影。徐健瑶 摄
复盘凝旧识 体察蕴新风
2025年7月19日至7月20日,实践队对前期工作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回溯,并对未来任务作出了安排和部署。成员们走访了当地一些颇具文化特色的地方,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加理解当地方言文化背景,保证推普工作更贴合实际。
▲图为队员在巴林左旗花圃中合影。李欣睿 摄
普语搭彩桥 非遗绽芳华
2025年7月21日至22日,实践队先后前往全胜村石门沟和恩格尔公司,对当地非遗“扫帚苗”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并走访了当地企业。期间,成员们有幸遇到央视专业团队也来此报道,向央视工作人员学习了许多,收获颇丰。扫帚苗、蒙古包、乐乐车等民族用品的精美程度,让成员们惊叹不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独特技艺依旧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诉说着时光的流转。
▲图为队员体验“扫帚苗”技艺合影。李欣睿 摄
实践队成员们深刻地意识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能打破地域与民族的语言隔阂,助力“扫帚苗”技艺、蒙古包等民族文化跨地域传播。民族瑰宝在普通话的助力下焕发新活力,又通过文化共鸣增强各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形成“语言推广促进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反哺语言认同”的良性循环。
实践的这段时间,成员们深刻的感受到普通话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血脉同频的脉搏——它让辽上京的千年故事在童声中复活,让“扫帚苗”的缕缕纤维牵起山南海北的注目,让蒙古族孩子与汉族老师可以毫无语言障碍地讨论交流。语言所到之处,文化即生根;文化所到之处,认同即开花。实践队成员们为自己能在这根与花之间做一粒泥土而自豪,也愈发笃定:推广普通话,不是“我教你学”的单向输出,而是“我们一起把故事讲给世界听”的共同奔赴。当孩子的眼睛因为听懂一个汉字而亮起,当非遗传承人用普通话把传统技艺推广到全中国,我们便看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真实的模样——它不在宏大的标语里,而在一声声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中,在一颗颗因此而靠得更近的心里。
▲图为队员参观非遗企业合影。徐健瑶 摄
实践队成员们知道,调研有期,推普无止。那些写在问卷上的数据、留在照片里的笑脸、录进音频里的童声,都会化作今后漫长路途上的火种:在课堂里、在屏幕前、在任何需要被倾听的角落,继续点亮普通话的微光。愿这束微光穿过草原与山川,照进更多人的生活,也照亮下一次出发的方向——因为“同语则同心,同心则同行”。(撰稿:韩瑞平 李韵诗 郝静茹 图片:李欣睿 徐健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瑞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