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寻脉绘梦行 —— 西南大学学子绵竹年画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

发布时间:2025-08-01 23: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可昕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吴可昕)2025年7月25日至27日,西南大学四川德阳绘梦小分队赴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开展以“探寻年画魅力,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学习、实践体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调研绵竹年画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与文旅融合情况,为年画传承创新献策,让非遗在青年笔下焕发新的生机。

参观展馆:溯源年画历史,感悟文化底蕴

小分队队员先后去往明清园李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及绵竹年画展示馆参观学习。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年画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包括神韵威严的门神,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以及生动描绘民间生活的场景画等。在此,队员们欣赏其精湛的制作工艺,进一步了解了绵竹年画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绵竹年画作为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的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其起源可追溯到北宋时期门神年画,历经明末清初鼎盛发展,以门神武将、吉祥纹样、川西民俗为三大主要题材,色彩明快浓烈,线条遒劲有力,风格粗犷鲜活,极具巴蜀乡土气息。它不仅是镌刻着巴蜀民俗的“活态史书”,更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民间美术中兼具地域特色与精神内核的瑰宝。

▲图为小分队队员于绵竹年画展示馆参观年画展览

手作体验:亲身动手实践,感受非遗魅力

在绵竹年画展览馆中,队员们在馆内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年画拓印与填色过程。手持蘸有墨汁的木刷,以螺旋式手法轻扫木版样板,随后将宣纸轻铺于古朴木版之上,细心拓印间,线条轮廓渐次清晰——一个手捧“平安”符的年画娃娃便跃然纸上。

▲图为小分队队员展示拓印成果

随后,蘸取老师精心调制的颜料,笔刷半干半湿上色勾勒,热烈的红、明亮的黄、温润的绿,一笔一画为年画赋予鲜活的色彩。通过亲自动手实践,队员们不仅学会了传统年画的制作技艺,更深刻感受到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图为小分队队员体验年画上色

问卷访谈:倾听多方声音,调研发展现状

为全面了解绵竹年画的传承现状与市场需求,小分队队员针对当地居民、游客及文旅企业负责人三类人群设计问卷,并深入走访年画艺人陈刚先生、访谈明清园李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成会女士,同时走街串巷,对居民与游客进行问卷与访谈。

经调研,年画艺人陈刚坦言绵竹年画面临宣传不足、实用性欠缺等传承困境,但“非遗进校园”和自媒体传播正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项技艺。文旅企业代表刘成会女士介绍博物馆采用“以馆养馆+政府补贴”模式打造沉浸式体验,但淡旺季客流落差大、特色活动较为缺乏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仍是瓶颈。

▲图为小分队队员采访明清园大掌柜刘女士

同时数据显示,受访的15位本地居民中80%为45岁以上长者,通过民俗活动接触年画,普遍认可其增添节日仪式感、促进邻里交流、增强文化认同的作用;而收集的86份游客问卷中,76%为18-45岁青年,超九成经社交媒体种草,喜爱其鲜艳色彩、生动题材和精湛工艺,热衷为实用而美观的文创买单。

▲图为小分队队员访谈当地居民

队员们深刻意识到,绵竹年画的生命力,既深深扎根于村落长辈的坚守与节庆习俗的烟火气中,也鲜活生长于青年群体对创新体验与实用文创的新需求里。破解传承瓶颈、激活文旅潜力,关键在于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中,绘梦小分队在展馆、作坊与街巷间亲身体验、实地调研,真切触摸到了这项非遗技艺的生机与困境。队员们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聚焦短视频内容创作、年画元素实用文创开发、季节性特色体验活动等方向,形成可落地的建议方案,为绵竹年画的活态传承与年画村的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古老技艺真正走进现代生活、融入日常烟火。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队员们将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积极投身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去。

▲图为绘梦小分队于绵竹年画展示馆门前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可昕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