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张千禺 陈建飞)近日,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深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明星村乡村转型与创新发展”为主题展开为期六天的田野调查。这座隐匿于大运河旁的千年古村,以没有夜生活的独特节奏、鲜活的市井烟火与创新的发展模式,为团队呈现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生动图景。
▲图为荻港村航拍图,近处为鱼茧塔,远处为荻港古村
古村拒绝夜生活:静谧中守护千年原真
初到荻港,调研团队便感受到其与传统认知中古村古镇的差异——下午四点,村内商铺陆续关门,青石板路归于宁静,没有喧嚣的夜市与霓虹,却保留着最本真的江南水乡模样。“这里像被按下了‘慢放键’,但慢不是停滞,而是对传统的敬畏。”团队成员回忆道。不同于部分过度商业化的古镇,荻港村的“静”中藏着传统的巧思:古桥流水、河埠头、白墙黛瓦相映成趣,“打卡点”与新业态体验店散落其间,既保留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美学,又通过非遗互动装置、文化体验空间等设计,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古村韵味。这种活态保护让古村既有历史厚度,又有体验温度。
在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全息投影、互动装置等多元技术手段,让团队近距离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而主理人韩滨运营的“啡荻不可”咖啡店、开沅书院等新锐业态场所,则让咖啡香与书韵在老建筑中自然流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此悄然上演。
▲图为调研团队与青年入乡团队在荻港古村内走访交谈
村民最关心什么:烟火里的“急难愁盼”与幸福
团队通过入户访谈、商铺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村民、商户、从业者等多元群体,始终围绕“人”这一调研核心展开,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荻港。村集体统一收储鱼塘推动规模化经营,这一举措备受瞩目。团队成员坦言:“鱼塘曾是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村民对潜在收益与当前租金的差距仍有顾虑。”依托渔庄、文旅业态等产业,部分家庭已增收致富,幸福感强烈;但仍有原村民因就业机会有限、资产增值缓慢,对生活质量提升抱有更高期待。值得关注的是藏在里巷埭的一元茶馆。凌晨四点的荻港尚未苏醒,茶馆内已聚集抽着旱烟、聊着家常的村民。“这里是我们的‘八卦站’,家长里短、村情动态都能在这儿打听到。”一位常客的话道出了茶馆作为基层社交枢纽的功能。通过与它交流,团队触摸到鲜活民生细节:村民普遍6点开始劳作,对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有更高期待;年轻一代更希望参与村落建设,期待“流量”转化为“留量”。
▲图为调研团队在一元茶馆与村民常客进行问卷访谈
乡贤领航蓄力:一条鱼游出共富产业链
荻港村的蜕变,离不开乡村能人带动的核心动力。其中,荻港渔庄被视为关键案例。通过“企业+农户”模式,荻港渔庄不仅保护了桑基鱼塘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延伸出生态养殖、特色餐饮、文旅融合等产业链,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推动“渔业经济”向“文旅经济”延伸。“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超百万收入,还带动了周边民宿、文创店等业态发展。”团队在与荻港渔庄负责人倪威的访谈中了解到,近年来荻港渔庄持续加大文旅投入,开发桑叶茶、桑叶冰淇淋等特色产品,举办鱼文化节等活动,让桑基鱼塘从农业遗产变为流量密码。
▲图为调研团队与荻港渔庄负责人倪威总经理座谈
在调研的最后阶段,团队实地考察了桑基鱼塘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走访综艺《非遗里的中国》《小小少年》拍摄地等网红点位。通过与村委的交流反馈,团队进一步梳理了古村保护与发展的痛点:如何平衡商业化与原真性?如何让年轻一代更主动参与村落建设?这些问题,成为团队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结语:传统村落的“活”与“火”
六天调研,荻港村给团队留下深刻印象:它既非“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标本,亦非“千村一面”的商业复制体,而是一个在传统底色上不断生长的“活态社区”。从“一元茶馆”的市井烟火,到荻港渔庄带动的产业共富;从非遗展厅的文化活化,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待,荻港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唯有尊重村民主体地位、激活内生动力、平衡保护与开发,才能让古村真正“活”起来、“火”下去。
▲图为调研团队与村干部合照
撰稿:张千禺、陈建飞
摄影:林福荣、彭泽宇、杨雅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昱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