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进一步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2025年7月,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中华文化传承团——苍洱遗韵探研队在带队教师李莉的带领下前往云南省大理市匠志集民艺中心,开展了以“苍洱遗韵,学践铸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匠志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镇喜洲古镇,分为甲马版画艺术馆、百工馆、喜洲老街三个部分,是一个将传统民间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主题性展陈空间。
图为苍洱遗韵非遗探研队初入匠志集
实践活动伊始,队员们走进甲马版画艺术馆。这里收录了迄今为止形式内容最为丰富的甲马版画,共计六百余幅。州级非遗甲马传承人张仁华老师从版画起源开始,详尽介绍了甲马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队员们在这里仿佛穿越时空,贴近南诏最远古的神话传说,了解到本土最具大理风情的在地文化。甲马作为一种木刻版画,综合运用了大理木雕技术、印刷术、造纸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甲马纸主题丰富,有祈求平安、招财求福、驱灾避邪等,图形种类包罗万象,飞禽走兽、自然山川皆有呈现。如今,甲马版画与现代生活结合,推出手机壳、明信片、冰箱贴等十多种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的认可。这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元素结合后的强大生命力,也领悟到“第二个结合”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队访谈州级非遗甲马传承人张仁华
随后,队员们漫步在喜洲老街。老街全长不过三十余米,却存留还原了旧时喜洲老街的风貌,是喜洲古镇的一个缩影。这里设有国营商店、理发店、泥塑馆、染坊、留真照相馆、民间玩具店等十余家店铺。队员们在这里感受喜洲文化发展的魅力,共同重温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在参观过程中,大家深刻感受到这些传统技艺中蕴含的先辈们的智慧和匠心,也进一步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图为泥塑馆瓦猫创新手作
在百工馆,队员们更是大开眼界。百工馆收录二十余种民间技艺,再结合当代艺术装置的手法得以呈现,分别设有制陶馆、布艺馆、金工馆、瓦猫馆、毛毡馆、造纸馆等。以这些填满手艺人时光的“盒子”为线索,队员们开启了一个对大理百工的寻根之旅。在这里,队员们不仅看到了精湛的传统技艺,更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巧妙之处。这让队员们联想到文化建设要体现时代性,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
图为实践队与州级非遗甲马传承人张仁华合影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更加坚定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他们纷纷表示,回到学校后,将积极传播在匠志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使命。
撰文|杨汰林、钱浩然
图片|李洋婷、马婷婷、刘鑫
审核|时亮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汰林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