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青和知行突击队走进阳春:趣味实验启智慧,科学种子播心田

发布时间:2025-07-30 16: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林灿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 月 23 日上午,阳光透过窗棂洒进阳春市文化站活动室,岭南师范学院 “青和知行突击队” 的授课组队员李志华、徐观博正穿梭于整齐排列的课桌间,为即将开始的筷子提米杯实验课堂做最后的准备。玻璃杯中饱满的米粒、光滑的竹筷在晨光下泛着光泽,二十余名来自春城街道社区的小学生围坐桌前,小脸上满是期待 —— 这堂以 “趣味实验探科学” 为主题的课程,是突击队 “三下乡” 实践中 “非遗调研 + 科普教育” 双轨行动的重要一环,旨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奇妙,培养探索精神。

图 1 队员组织学生开始授课

筷子能提米?”:在悬念中叩响科学之门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一根筷子能提起满满一杯米吗?” 课堂伊始,徐观博举起筷子和空玻璃杯,话音刚落便引发一阵热议。“不可能!筷子那么细,米那么重!”其中一位学生直摆手,李志华笑着接过话头:“到底行不行,我们亲自试试就知道啦!”随后,两人现场演示实验步骤:李志华将大米缓缓倒入玻璃杯,用手指反复压实,直到米粒 “挤” 得密不透风;徐观博则捏住筷子顶端,垂直插入米杯中央,轻轻转动两圈后慢慢向上提起 —— 当筷子稳稳吊着装满米的杯子离开桌面时,活动室里瞬间爆发出 “哇” 的惊叹声。“真的提起来了!” 孩子们瞪大眼睛,有的甚至站起身凑近观察,想要找出其中的 “秘密”。

2 队员徐观博辅助学生开展实验

图 3 队员李志华辅助学生开展实验

动手做 原理讲”:在体验中解锁科学密码

“现在轮到大家当小小科学家啦!” 随着李志华一声令下,孩子们分组领取实验材料,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有的小组因为米粒没压实,筷子一提就滑了出来,懊恼地重新操作;有的则掌握了诀窍,当杯子被成功提起时,组员们击掌欢呼。

图 4 队员徐观博带领学生们一起动手实验

实验结束后,李志华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揭秘原理:“米粒被压实后,它们之间的空隙变小,就会紧紧‘抱’住筷子,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同时外面的空气也在帮忙‘压’着米,这就是大气压的作用。” 为了让抽象的概念更形象,他还打了个比方:“就像我们穿鞋子走路,鞋底和地面的摩擦力能让我们不滑倒,这和筷子‘抓住’米是一个道理哦!”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小嘴里念叨着 “摩擦力”“大气压”,仿佛已经记住了这些神奇的科学词汇。

图 5 队员李志华为学生们讲解原理

拓展问 创意想”:在思考中延伸科学触角

“如果换用沙子,筷子还能提起来吗?”“要是杯子里留很多空气呢?” 在互动提问环节,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李志华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大家大胆猜想:“这些问题呀,就像藏在科学里的小宝藏,等着你们回家后自己去探索。比如试试用不同的材料,或者改变装米的方式,说不定会有新发现哦!”

徐观博则引导孩子们联想生活中的科学:“除了筷子提米,你们还见过哪些‘摩擦力帮忙’的事情呀?”“骑自行车刹车的时候!”“用橡皮擦写错的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列举,原本抽象的科学原理,就这样悄悄融入了他们的日常认知里。

课堂余韵与实践深意

作为青和知行突击队 “三下乡” 的重要实践内容,这堂科学课与非遗根雕调研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根雕艺术讲究 “顺应自然、巧夺天工”,而科学实验则是 “探索自然、解密规律”。李志华在课后分享道:“无论是传承非遗还是普及科学,核心都是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就知道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图 6 队员李志华为学生们总结

阳光渐斜,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文化站,活动室里散落的米粒仿佛变成了一颗颗播下的科学种子。在阳春的夏日里,青和知行突击队用一堂堂生动的课程证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点燃探索的火花 —— 当这些火花汇聚成炬,便能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也为地方文化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发展注入青春动能。(通讯员 谭林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