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邱淼连、陈建红、黄小艳)7月13日至16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智绘花乡·香约石井”实践团队走进“中国茉莉花超亿元村”——横州市校椅镇石井村,开展了一场科技与文化双轨驱动的产业振兴实践。团队聚焦产业振兴核心,以科技应用与非遗技艺传承为双主线,通过深度访谈花农、非遗传承人、村支书及实地技术示范,深度调研茉莉花产业链现状、挑战与升级路径,探寻科技与文化双轨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产业痛点:从“看天吃饭”到田间诊脉
“今天摘了二十多斤,花价比昨天涨了点。”清晨7点的茉莉花田里,花农指尖翻飞采摘饱满花蕾,向身旁记录的广西农职大农科学子坦言,“可遇到连阴雨,价钱就掉。”在团队成员的价格波动曲线图上,天气因素被重点标注——这直接牵动着“亿元村”的产业神经。为破解这一痛点,科技赋能的“诊脉”深入田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特色水果病虫害防治岗位功能专家、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姜建军蹲身花丛,指尖点过叶片上的蛛丝马迹:“花蕾螟藏在花苞里,红蜘蛛爱躲叶背。”他开出精准“药方”:用苏云金杆菌防治蕾螟,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靶向灭虫,既降成本又保生态。土壤专家方金达抓起一把泥土,道出茉莉花“科学吃饭”的诀窍:“施肥要巧!花芽分化期增磷钾,采花期补氮肥。”这场“泥巴地里”的现场教学,让农户们围着学子连声赞叹:“专家讲得透,学生记得细,咱学得实在!”
图为姜建军为农户详细讲解茉莉花常见病虫害防治知识
双轨赋能:科技翅膀与非遗薪火
花田上空,Mavic 3无人机呼啸而过,团队聚焦无人机应用技能培训,带领农户近距离了解无人机技能。
多光谱传感器扫描着每一寸土地,实时生成“花田生长态势图”。“这片区域叶绿素指数偏低,需要追肥。”队员指着屏幕上的黄斑预警。短短三天,50亩核心示范区的植株长势、病虫害分布尽在掌握,传统“大水漫灌”式管理正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农业。
图为Mavic3图为多光谱版无人机实操现场
夜幕降临,广西隆盛源茶业有限公司飘散着醉人花香。“温度差一度,香气少三成。”公司负责人、横州市“茉莉工匠”冯文珍将备茶坯于木箱,再手腕轻抖撒下茉莉花,轻轻翻动拌匀,吐香与吸香相互交融。
“每层厚度需如宣纸均匀。”师生们屏息学习千年窨制工艺,体验筛花、拼和、通花等十二道工序。面对传承困境,冯文珍提出双轨破局:“坚守工艺核心,更要拥抱技术创新。开发茉莉花文创、引入智能控温设备,才能让老手艺活下去。”
图为横州市“茉莉工匠”冯文珍向大家展示茉莉花窨制步骤要点
振兴蓝图: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
“我们要让每朵花的价值翻番!”村委会议室里,石井村党委书记蔡万洪展开产业蓝图:横州市茉莉花“1+9”产业集群之势“补链”是重要方向,当前石井村茉莉花已从初级的烘干阶段进入“深加工升级”阶段,如茉莉花精油提取线投产后,花蕾价值将提升5倍。
更宏大的“抱团集群”计划正在推进:石井村计划联合周边3个村成立产业联盟,统一对接横州龙头企业。“过去单打独斗,现在集群作战才能撬动产业链话语权。农旅融合是另一张王牌,‘鲜花采摘+花茶品鉴’体验是石井村茉莉花产业链的下一步延伸。”蔡书记提到。
图为石井村党委书记蔡万洪介绍茉莉花产业发展蓝图
青春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双轨动能
“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带队指导老师在活动总结中表示,团队将持续深耕:进一步深化无人机等技术在茉莉花产业链中的应用,探索科技与茉莉花文旅的融合创新,为石井村的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更智慧的科技动力。
在茉莉花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科技赋予现代农业精准高效的“硬实力”,非遗技艺则滋养着乡土文化的“软实力”。当无人机巡航的嗡鸣与窨制工艺的茶香交织,广西农职大学子正以青春智慧,在石井村的沃土上书写科技与文化双轨驱动的振兴新篇。
图为团队成员与农户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淼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