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吴一姗 李佳霓)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旺土家族苗族乡,标准化茶厂的机械轰鸣声与缕缕茶香交织,奏响乡村振兴的独特乐章。2025年7月19日,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一路向黔"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德旺白茶加工厂,探索一片鲜叶如何通过加工成为产品,通过赋能实现价值跃升,探寻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途径。
现代化流水线:72小时的品质博弈
“要是在清明前后,清晨5点,茶农们背着竹篓上山采摘的鲜叶还沾着露水,4小时内茶叶就能已铺满茶厂的立体架。时间就是茶叶的生命线。”茶工厂负责人黎师傅带着队员们穿过空旷的车间,指着机器解释:“七八月份是农闲时候,所以机器现在停工了。”
负责人边走边介绍:“270℃杀青温度必须精确到±2℃,在揉捻工序区,白茶需要轻揉捻,我们制作春茶保证口感,一般揉捻3-5分钟。”成员吴一姗问道:“为什么放弃竹匾,选择机器呢?”技术员笑着解释:“这样精准稳定,效率更高,只有这样才能既保留传统白茶的筋骨感,又实现标准化生产。”据了解,“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全流程数据,这条贯穿72小时的“黄金加工链”,让茶叶含水率严格控制在6%-8%之间。
▲图为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茶厂
政策赋能:从竹匾晒茶到智能工厂
负责人笑着说:“以前用竹匾晒茶,遇着阴雨天鲜叶就容易烂,农户们一天顶多挣80块;现在车间恒温恒湿,机器控温精准,要是负责理条机操作,一个月就能拿固定工资了。”队员们在白茶专业合作社等加工企业走访时发现,少数民族员工并不少见,这背后,是德旺乡“政策输血+产业造血”的精准发力:近年来,当地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农业产业扶持资金等共计680余万元,重点投向智能加工设备升级,先后引进杀青机、揉捻机等自动化设备32台(套),建成恒温恒湿生产车间4个,彻底改变了“靠天晒茶”的传统模式。同时,对吸纳少数民族就业超60%的茶企,给予年度税收地方留存部分50%的返还优惠,目前全乡3家龙头茶企均享此政策,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年均增收约1.2万元。
从竹匾摊晾到智能流水线,德旺乡白茶加工的精深度不断提升,2024年全乡茶叶加工产值突破8000万元,较转型前增长47%,真正实现了从原料供应地到加工强乡的跨越。
▲图为加工厂新、旧晾晒设备
青春提案:给茶叶穿上文化"新衣"
德旺白茶的蜕变,不妨添有民族文化的底色。队员们商讨建议将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的经典纹样融入茶包装,让每盒茶叶都带着非遗的温度;在茶园设“土家茶俗小站”,教游客学唱采茶山歌、体验竹匾摊晾古法,用互动留住乡愁。还可开发“茶+故事”文创,把老茶农的种茶经历、杀青时的土家谚语写成小卡片,让饮品变成能读懂的文化符号。大家句句恳切,都想为这杯茶添些振兴的力量。
▲图为队员们共同商讨方案
离开时,茶香仍萦绕鼻尖。德旺乡的茶从绿叶到金叶,是机器与匠心的共舞,更是政策与文化的赋能。实践团队的提案或许稚嫩,但真心希望这片承载着少数民族智慧的茶叶,能带着温度与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让乡村振兴的乐章越奏越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