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张紫蕾)2025年7月23日,佛山大学青衿致远实践队在清远英德市英城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主题义教活动。通过“两弹一星”精神讲解课程、普通话推广课程及汉字组词竞赛三大模块,为当地40名中小学生带来一天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本次活动旨在结合红色精神与语言文化内涵,丰富本地区暑期社区教育形式,增进学生们对于“两弹一星”精神和普通话内涵的理解。
上午10时,伴随着朝阳,实践队来自佛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员毛文棋作为本堂课的主讲老师,以“什么是‘两弹一星’为切入点,开启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专题课堂。在课程前期,毛老师从英德红色文化讲起,通过对当地红色历史的讲解,让小朋友们感受到红色精神的重要性。接着,细致地讲授关于“两弹一星”的知识,通过播放原子弹爆炸纪录片片段以及邓稼先、王淦昌等科学家的经典语录等史料,生动还原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研工作者在戈壁滩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场景。播放完视频后,毛老师向学生们提问“两弹一星是什么?”“我国第一科原子弹是什么时候发射的?”等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了学生们对于“两弹一星”知识的了解。“同学们知道吗?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发射成功,在当时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的困窘环境下,中国人靠自己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毛老师的讲述引发学生阵阵惊叹。
课程特别设置“角色扮演”环节,邀请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科学家,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感受到历代科学家们那份艰苦奋斗、以身许国的精神。当被问及“如果遇到研发困难怎么办”时,学生们表示,像钱学森爷爷那样,认真钻研,和团队一起想办法。本堂课在毛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学生直观感受“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性。
图为青衿致远实践队成员毛文棋讲解“两弹一星”相关事迹 通讯员 张紫蕾 摄
此外,针对当地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实践队来自佛山大学管理学院的成员郑老师设计“普通话规范课”。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易念错的词,纠正“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易错点,并邀请同学们上台用普通话朗读句子。郑老师用一场丰富多彩的普通话课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普通话的魅力和重要性。
课堂创新引入“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环节。郑希怡老师播放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的视频,视频中,清远本地白话的“吃饭”发音与普通话标准音的区别,潮汕方言的“喝茶”与普通话演绎形成趣味反差。看完视频后,郑希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我们要说普通话?”学生们表示,因为这样全国的小朋友都能听懂我们说话,可以交更多朋友。
图为青衿致远实践队成员郑老师讲解中国汉字正确读音 通讯员 谭楚楚 摄
下午,由郑老师设计的汉字组词游戏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郑老师设计“词语组词大闯关”,用小卡片写上各种词语,涉及生活用品、红色精神等主题。随后,由负责每一组的实践队成员打乱卡片,各小组在接力组词。最后,根据每组学生的表现,郑老师评出4支最优团队并给予精美奖励。
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全心参与,将拆分的词语组装成正确的形式。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对游戏喜欢。实践队队员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游戏,既考察汉字结构认知,也暗含红色精神,让学生在玩中学。最终获胜小组获得实践队精心准备的“两弹一星”系列绘本、小风扇、笔袋等礼品,激励他们持续探索。
图为同学们正在开展汉字组词活动 通讯员 靳浩 摄
据实践队成员介绍,本次课程设计突破传统说教模式,通过“史料视频展示、沉浸式角色扮演、本土文化结合”三方面,让“两弹一星”精神从历史课本走向现实生活,许多孩子第一次意识到,这些‘大国重器’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用双手创造出来的奇迹。同时,通过“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所在和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并且,也在“组词闯关”游戏中,锻炼了组词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实践队成员希望这样的课程能够填补了乡镇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空白,也能为普通话推广提供了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同学们的视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靳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