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范少婷)为深入贯彻关于“用好红色资源,拓展实践育人阵地”的重要指示精神,教育学院“院长妈妈有约”暑期社会实践宣讲队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重要契机,于2025年7月开展了一场为期15天、跨越泉州十余处精神地标的“行走的思政课”。宣讲队以“场馆里的思政课”为主题,将理论课堂搬进晋江博物馆、王起沃纪念馆、李五纪念馆、卢厝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场馆,在行走中深刻探索时代融合密码,打造思政育人的创新范式。
▲图为闽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摄
一、 “正大气象”:在历史坐标中锚定正义的精神内核
“行走的思政课”以卢厝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起点。队员们系统梳理卢厝村在抗战烽火中“无畏支援前线”的壮阔史实,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深刻阐释“正义必胜”的必然逻辑。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队员们聚焦珍贵文物与档案,提炼出“正大气象”的校训精神与反法西斯战争“坚守正义、直面强权”的本质高度契合——它既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精神传承,更是危难时刻民族集体意志的磅礴彰显。转战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土枪土炮抗击强敌”的鲜活案例成为“精神伟力超越物质局限”的生动注脚。宣讲队队员在现场讲解中剖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大气象’所代表的进步力量对野蛮侵略的终极审判,深刻印证了理想信念作为破局利刃的历史真理性。”
▲图为宣讲队员们参观学习 杨淑娴 摄
二、 “厚德载物”:于奉献史诗里构建家国担当的坐标系
宣讲队深入王起沃纪念馆与李五纪念馆,从两位先贤的壮举中解码“厚德载物”的时代回响。王起沃家族毁家纾难的革命抉择,与李五在动荡年代倾囊赈灾的义举交相辉映。队员们提炼其精神内核:“从为国赴难到为民纾困,厚德载物的本质是植根于中华血脉的人民至上情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鲜活实践。”在泉州侨批馆,一封封泛黄的侨批成为解读跨越时空担当的密钥。队员们凝视着华侨“捐输抗战、血书明志”的史料,动情阐释:“海外赤子以“厚德”承载民族大义,其毁家纾难的壮举,正是校训精神与反法西斯斗争中全民奉献史诗的同频共振——昔为救亡图存,今当复兴圆梦。”
▲图为宣讲队员们与馆内管理员交谈分享 林静怡 摄
三、 薪火永续:红色基因铸就知行合一的实践闭环
行程后段,宣讲队聚焦精神传承的实践转化。在惠安革命纪念馆,斑驳的农具与详实的斗争史料,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地下党员“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忠诚。李子芳纪念馆内,烈士“狱中绣红旗”的绝笔震撼心灵,宣讲队结合史料展开微课:“这面未完成的红旗,正是“正大气象”在至暗时刻迸发的信仰之光,其精神韧性与反法西斯精神同源共流。”步入梧林传统村落,风格各异的番仔楼诉说着华侨心系桑梓的赤子情怀。队员们将侨胞支援抗战的义举与古村落建筑美学结合解读,揭示“厚德载物”在侨乡基因中的深厚积淀。15天里,队员们白天深度研学、夜间集体备稿,在各场馆开展讲解十余场,将场馆史料转化为宣讲素材,构建“认知-认同-践行”的育人闭环。
▲图为惠安革命纪念馆内陈列 范少婷 摄
四、 解锁密码:构建“行走思政”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体系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成功解锁三大融合密码:
历史与理论的互证密码:以七处场馆的实体文物与史实为基石,将反法西斯精神的宏大叙事与校训的抽象内涵具象化、场景化,让“正义”“担当”可触可感。
校训与时代的精神密码:创造性构建“正大气象—正义担当”、“厚德载物—奉献为民”的双向诠释框架,使80年前的反法西斯精神通过校训载体焕发时代生命力,为青年价值观塑造提供校本化指引。
行走与实践的转化密码:打破课堂边界,通过“研、讲、行”一体化模式,推动学生从历史的倾听者变为精神的传播者,实现理论认同向行为自觉的跃升。
这场以“行走”为钥的思政实践,不仅为反法西斯精神传承注入青春动能,更探索出一条依托地方红色资源、深度融合校本文化的高校思政育人新路径,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闽理方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少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