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子“格物致知”的朗朗书声,与红军北上抗日的滚滚硝烟,在同一座山城回响,历史便为新时代青年铺就了一条“溯源”与“赓续”的青春之路。近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筑梦兴乡”实践队走进三明市尤溪县博物馆,在理学宗师与革命先辈共同留下的精神坐标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千年尤溪·理学之光
序厅巨幅动态画卷《闽学源流》将“延平四贤”思想脉络徐徐展开。讲解员先向实践队员阐释朱熹得名缘由及“文公”谥号的历史意义。讲解员介绍了文物《宋绍熙本四书章句集注》残帙与“文公井”宋砖拓片,提示“朱熹童年即在尤溪紫阳楼畔汲此井水”;队员轻声接话:“原来‘饮水思源’早被朱子写进了生活。”
走过“朱子课堂”互动沙盘,队员转动轮盘,墙面投影即时切换《白鹿洞书院学规》《童蒙须知》等经典片段。讲解员与实践队员在现场共同句读、标点并释义朱熹晚年治家的四条名言:“读书起家之本,徇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砖雕,灯光下刀痕清晰,队员纷纷蹲下寻找笔画中的“飞白”,感受刀锋与心性的合一。
红色印迹·尤溪烽火
走进尤溪县博物馆二楼“红色尤溪”主题厅,仿佛踏入一条时空隧道。二十米长廊以老照片、油画与雕塑串联起1928年至1949年的尤溪革命史:1928年中共尤溪特支成立,1934年北上抗日先遣队血战九岭山,1944年闽中游击纵队奇袭荷山碉堡……灯光由暗到明,像无声的号角。
展柜中央,中国工农红军旗弹孔累累;旗旁玻璃柜里,陈列一双草鞋:麻绳断裂处以藤蔓续接。讲解员说,鞋主年仅16岁,参军后再无音讯。在“北上抗日先遣队”场景复原前,队员借助现代科技技术“走进”1934年尤溪苏区,体验红军夜行军。实践队员表示“脚下是崎岖山路,抬头是炮火流光,两分钟的路程出了一手汗。”
薪火赓续,青春接棒
当实践队员走出尤溪县博物馆,心里多了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他们明白,从朱熹的“清慎勤”到红军的“不怕苦”,从竹简上的“廉”字到听诊器里的温度,文化的根与红色的魂已在青春血脉里交汇。未来,他们要把在尤溪汲取的精神养分化作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用医学专业所学为乡村振兴写下新时代青年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凌强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