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沃土,淬炼青春担当——贵州大学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8 10: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57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陈奕杨 陈泊含 刘炫彤 关若飞 |摄影 陈厚文 李翊萌 石攀攀 )7月12日-7月18日,贵州大学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围绕“聚焦‘四大文化工程’,助力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建设”主题,深入贵阳、修文、安顺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阳明心学的智慧之光,到王若飞故居的铮铮誓言,从千年布依古寨的铜鼓声声,到屯堡地戏的熠熠生辉,队员们在实践熔炉中探寻青春使命、锻造青春担当。

寻访阳明根脉,感悟心学智慧

实践队参观调研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玩易窝”遗址公园,寻访阳明文化根脉,感悟先贤伟力。阳明先生铜像前的瞻仰、王文成公祠内的揖拜、阳明小洞天内的沉思,一场跨越数百年的无声对话,让“知行合一”的先贤哲思逐渐化为青春的血脉律动;“想带领家乡发展就要去做,就像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退伍军人黄恒礼以数字治理为乡村谋发展、为村民谋幸福,昔时泥泞化作今日花香坦途。走访调研紫云县黄鹤营村,村党支部书记黄恒礼为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心学智慧照进现实。

(图为实践队队员于铜像下行揖拜礼)

(图为黄恒礼书记为队员们介绍数字乡村建设情况)

守护民族基因,续写古寨新篇

实践队深入镇宁“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进行实地参观、入户调研、走访交流、专题访谈、主题宣讲等活动,在实践中感悟非遗魅力,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蜡染大师伍文芬银梭翻飞,六百载遗韵跃然布帛;铜鼓传承人杨维槌落声震,十二调古乐唤醒群山记忆。青年学子用镜头与笔触记录千年文脉,在布依纹样与铜鼓声波中解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基因密码。独特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千年布依古寨的文化特质,在“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千年布依古寨”正续写着这片土地新的篇章。

(图为杨维老师进行铜鼓表演)

(图为伍文芬老师展示蜡染作品)

传承红色根脉,淬炼时代新魂

实践队深入弄染村、板袍村、紫云羊场红色文化公园等地,学习红色历史,感悟长征精神。穿透历史时空,1935年红军与布依首领陆瑞光的“结盟誓言”,让队员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民族精神;革命烈士们的光荣事迹,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信念坚定;烈日下重走长征路的体验,让队员们感受到了红军革命的艰辛;重温入团誓词,既是对先辈的深情缅怀,也是对红色基因传承的铮铮誓言;实践队与王若飞故居共建“青马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依托故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凝聚青春力量,淬炼精神品质,践行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陆瑞光铜像前重温入团誓词)

(图为实践队重走长征路)

(图为与王若飞故居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合影)

解码屯堡文化,激活发展动能

实践队深入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区等地,通过实地走访、观看表演、体验非遗制作、座谈交流等方式解码屯堡文化。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保留着600年前的生活习俗,坚固的屯堡群、高耸的碉堡、历史悠久的凤阳汉装、独特是屯堡绣花鞋无不述说着屯堡的历史。地戏铿锵开锣,屯堡方言裹挟六百年戍边豪情;木雕刀锋游走,英雄面具在刻痕中重生。实践队从唱腔与刀锋中了解屯堡文化的发展脉络,领悟期其所蕴含的民俗内涵与精神寄托。如今屯堡文化已成为推动贵州“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屯堡文化的底蕴与现代需求的完美对接,不仅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也激活了发展动能,奏响了传统与现代共生、共兴的时代乐章。

(图为实践队与木雕传承人周明老师交流)

(图为地戏表演)

用脚步丈量黔中大地,用心感受文化魅丽,用情关心贵州发展。7天的社会实践,队员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累计入户访谈254次,调研问卷(含线上)1200余次。截止目前,共计形成实践新闻稿21篇,其中人物专访5篇,制作实践视频12个,相关实践内容被大学生云报、贵州时报等各级新闻媒体报道36余次。队员们对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贵州省的文化优势、文化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接下来,实践队将铭记“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实践宣言,把调研数据转化为实践成果,围绕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和传承,把文化自信熔铸为建设多彩贵州的青春力量!

(贵州大学团委“青马工程”实践服务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